谁来听他们的演唱会

今年国内的演唱会市场异常火热。音乐是种情怀,演唱会却是门生意,但两者并不矛盾。

2023-11-24

贾东流 摄

丁以婕 摄

岑嵘

我常在傍晚去杭州体育场散步,每到阴雨天或者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来这里健身的人就比较少,只有几只流浪猫在空无一人的看台下懒懒地踱步。

在这里我常常想起一件事。2000年9月的一个夜晚,就在这个球场,近两万人一起狂热地欢呼。在这片人海中我观看了张国荣的演唱会,所有人都呼喊着张国荣的名字,空气仿佛一点就燃。张国荣换了一套又一套华丽的演出服,唱着一首又一首让人陶醉的歌曲,舞台灯光如魔法般变幻,那时的我感觉浑身发热。

这一切如在眼前。

那个夜晚无比火爆的情形和眼前空荡荡的看台像是两个世界的事物,但它们的确都在这同一空间里发生。我想起了侦探小说家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中的一句话:“再没有什么比没水的游泳池更落寞了。”

对于人生,我们其实是记忆模糊的。大多数的生活是很平淡的,我们总是依靠某些锚点来回忆人生。这些锚点有时是重要的人生节点,比如结婚、生子、搬家,有时也会是一场比赛、一场演唱会,例如在某年某月我们听了王菲的演唱会、周杰伦的演唱会……我们会不停地回忆和讲述当时的感受。

在这冷清的球场,我渐渐明白了普林斯顿的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的话:“演唱会卖的是体验,而不仅仅是音乐。”

歌星为什么离不开演唱会

已故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在21世纪初说过一句非常有前瞻性的话:“音乐这东西将变得像自来水或电一样方便可用……你们得做好办很多巡演的准备,因为那真的可能是剩下的唯一还带有个人特色的东西。”

19世纪到20世纪是发明辈出的时代。伴随着留声机、录音机和收音机的发明,传播和收听音乐的方式一直在发展和变化。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常常省吃俭用去买一盒新出版的齐秦或张学友的磁带,这会让同学们羡慕很久。那时候,每个年轻人似乎都有一个随身听(Walkman)。

到了21世纪,音乐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那就是数字化。一首歌能在网络上几秒钟内下载完毕,一块硬盘能存储成千上万首歌,盗版音乐和免费分享数字化音乐的网站层出不穷,人们能够轻易获得任何想听的音乐。

数字化音乐的出现,使得实体唱片、磁带、CD的销量一落千丈,共享和盗版音乐让音乐人难以靠卖唱片为生。这时,粉丝消费音乐的方式和音乐人谋生的方式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然而免费音乐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让歌星变得更容易出名,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能够比以往更迅速地传遍大街小巷。于是,音乐人的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纷纷从录音棚走向舞台。那些最赚钱的超级明星,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现场演出,而非唱片销售和版税。2016年,歌手碧昂丝以6200万美元的收入名列美国歌星收入榜首,她收入的88%来自巡演,U2乐队2017年收入独占鳌头,他们挣了5400万美元,其中96%来自巡演。

数字技术意外地催生了现场音乐演出的黄金时代。

今天,对大多数音乐人而言,只有现场演唱会才能挣钱,即便是如今收费越来越苛刻的流媒体也无法改变这一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知名歌手年过花甲,仍然活跃在多个城市的巡演中,为什么今年62岁的张学友每周还在举办数场演唱会,一个人坚持数小时,在台上又唱又跳。

今年的演唱会为什么这么火

今年国内的演唱会市场异常火热。薛之谦衢州两场演唱会票房超4000万元,带动消费6.9亿元;张学友成都演唱会票房收入约2.2亿元;而周杰伦演唱会更是助力拉动香港消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调研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

论经济复苏,相对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文旅则能够在短期内带动人气、复苏消费、提升城市知名度。而举办演唱会、音乐节,则是文旅产业的最佳抓手。

音乐经济是具有乘数效应的,一张100元的演唱会门票很可能带来1000元的消费,通过住宿、餐饮、购物,演唱会能创造出可观的收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

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无形中减轻了演唱会主办方的很大负担。除了传统的报批之外,很多原本繁琐的环节都会变得更容易。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场的信号车,之前大型演唱会在人多的时候手机没有信号是常态,如今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有很大的改善,同时,消防、用电、急救等等,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演唱会落地一个城市,就会吸引其他城市的乐迷来到这里,他们自然也会关注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特色风貌,品尝当地特色菜,逛逛著名景点,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城市风貌,因此演唱会已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名片。

更重要的是,演唱会的某些溢出效应超越了货币的范畴,它能在个体、文化和社会的诸多层面直接影响我们,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提振我们的信心。例如当朴树和数万歌迷合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时,我们就会得到了高度的文化认同感。

演唱会销售的是什么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在我低潮的时候,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这首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

音乐是某种带有思想特质的神奇事物,如同文学作品,它能够振奋人心、升华心灵,同时在歌手和听者之间还会形成独特的情感纽带。

大多数的事物都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你消费的次数越多,每次得到的快乐越少,如果你天天吃米其林餐厅,想必不用多久也会感到厌倦。而音乐恰恰相反,一首好歌你听的次数越多,你越可能更加喜欢它,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多的东西附加在它的上面,包括我们的青春、恋情和梦想。

音乐是种情怀,但演唱会却是门生意。音乐人不仅要精通音乐,也要精通和钱打交道。一支举办演唱会的知名乐队需要周旋在律师、经纪人、巡演会计师、商务经理等各色人之间。

但情怀和生意两者也许根本不矛盾,情怀也可以是商品。很多演唱会,销售的就是情怀,比如TFBOYS十周年演唱会。

谁说音乐人就要不食人间烟火呢?披头士的成员之一保罗·麦卡特尼说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曾经有人对我说,披头士是反对物质主义的。其实此言大谬,约翰·列侬和我曾经坐在一起相顾而言,‘来,我们再写个游泳池出来。’此言千真万确。”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着迷演唱会?当你身处几万乐迷的大熔炉中,你就自然会有答案。人们会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身份认同,增强对歌星的喜爱。音乐激发乐迷的“心流(Mental flow)”,从而产生终生难忘的陶醉感和幸福感。

说到底,你之所以和朋友一起去看现场演出,就是想在歌星的音乐和表演中忘掉自我,体验那种与其他粉丝产生共鸣的感觉,这种体验会带给人极度的愉悦。

现场音乐会卖的就是这种陶醉感和愉悦感的情感体验。知名音乐经纪人克利夫·伯恩斯坦就坦言:“在娱乐界,能为人们带来现场音乐演出那样体验的还真不多。”所以艾伦·克鲁格才会说:“演唱会卖的是体验,而不仅仅是音乐。”

当我们看完一场精彩的演唱会时,它就会变成难忘的记忆。我们会一直讲述这段经历,这不单单是一个关于歌星和音乐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