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2023-07-27

(上接第1版)

突出风貌宜人,推动打造特色村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要以“花园+景区”为设计理念,以“留住乡愁”为标尺,加强村庄肌理的保护和更新,建立城乡一体风貌管控机制,系统开展村庄空间梳理、功能植入、农房改造、降围透绿、庭院美化、管线序化和村道提升,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覆盖,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村居村落。

突出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要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着力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优做强高效生态农业,做新做大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坚持科技强农、装备强农,加快布局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打造未来农场。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快递进村、农村电商提能,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深耕“农业+”,以建设“三江两岸”世界级黄金旅游线为牵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宿、康养、直播、文创等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电商示范村、民宿集聚村和小微农产品加工园区。创新乡村经营理念和模式,建设“农创客”基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突出精神文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把农村公共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让农村居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高水平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全面提升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巩固城市品质、治理、文明“三大提升行动”成果,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积极倡导农村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突出社会和谐,推动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基层治理是基础和关键。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要把治理有效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数字赋能,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推进“争星晋位、全域建强”行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做“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落实“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推广小古城村经验,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让村民“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发挥数字赋能在乡村治理中的乘数效应,推动“杭州城市大脑”2.0版向农村拓展,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四平台”,以管用实用好用为要求精心打造“线上连心桥”“智慧村务”等特色应用,让村民不出门就能办成事。

突出生活富裕,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化“千万工程”杭州实践,要把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作为根本要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积极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业迈向幸福美好生活。着眼提升市域东西部发展均衡度,持续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等机制,扎实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推广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共富联合体等模式,多途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多模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多形式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投入力度,构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基层服务矩阵,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刊于2023年7月2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