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凤春花粉店
所谓“杭姝脂粉一日之费,堪抵贫民隔宿之粮”,杭城女子不吝花钱爱打扮是出了名的,清河坊四拐角的孔凤春花粉店天天生意闹忙。该店由萧山孔氏三兄弟创立于清同治元年,其拳头产品鹅蛋香粉享誉江南,成为杭州名特产“五杭”(杭剪、杭扇、杭粉、杭线、杭烟)之一。
然而晚清门户开放,洋货冲击市场。杭城女子已不流行铅华重粉,以洒几滴东洋化妆水,脸上更显本色为时髦。至民国初年,孔凤春花粉店生意已是一落千丈,门可罗雀了。
王老娘
王老娘是一位家住大井巷的老寡妇,在家门口开设了一家小店,制卖黄杨木梳、竹簸箕及鬃毛刷等物。因物美价廉,声名远扬,生意兴隆。
有人觊觎其生意,想要分一杯羹,就冒其名开出了好几家假“王老娘”。王老娘一怒告上官府,官府查禁了假“王老娘”,并给予真“王老娘”专利保护。没想到不久有人在“王老娘”对门又开了家同类的店,取名“王老公”。顾客见之,均以为王老娘丈夫所开,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王老娘本一寡妇,为了名声和避嫌,只得邀中间人说和,请其撤去“王老公”招牌,并自愿放弃“王老娘”的名号专利。于是同业中的“王老娘”店铺又相继多了起来,外地客真假难辨。而正宗的百年老店,还是大井巷这一家。
衣庄
革命之后,对做服装生意的冲击也很大。旧时杭城的衣庄老字号,如裕隆、悦济、允济等向来以“不二价”著称。进入民国后,前清的服装已落后于时代潮流,对各大衣庄来说,开发新款服饰倒是没问题,难的是库里积压的老款服装怎么处理。
那些堆积如山的织锦花衣、团龙袍褂等,统统已无人问津,这些从前达官贵人才置得起的衣物,如今价格一降再降也没人来买。后经同业协商,统一将此类积压衣物贱卖给戏院剧团,当作戏装上台演戏用了。
迎宾茶楼
1907年以前,清泰门旁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自该年杭州最早的铁路江墅线在此穿城而过,清泰门便设置了火车站,即城站,此地开始热闹起来。
1909年沪杭铁路全线开通,城站成为客货运的枢纽,随之一大批旅馆、饭店、茶楼、照相馆等在城站相继开设,使此地形成一个新的商圈,致地皮暴涨,马路纵横,洋楼交错,连戏院、娼寮也陆续开张。
城站附近的羊市街也成为霓虹闪烁、小上海似的不夜城。其正对火车站的迎宾茶楼,位置绝佳,在其楼上喝茶,可观看火车的来往,是当时的一件新鲜事。于是吸引了不少风流阔少、时髦小姐来此打围,登茶楼最高层,泡一盏本山茶,与美人共品,在火车的声声汽笛中,娓娓而谈。
大树下
宗阳宫(即德寿宫)对面有家钉靴铺,因铺子在一株大树下,所以店名就叫“大树下”,专门制卖钉靴和钉鞋。从前的钉鞋可不是现在运动员穿的那种钉鞋,而是一种雨鞋,用皮革桐油等制成,坚固不透水,底部布满铁钉,泥泞中不会打滑,就是非常笨重。
自欧化东渐,洋货西来,杭城开始流行轻便又晴雨皆宜的皮鞋,有高及膝盖的长筒军靴;有系带子的学士靴;还有一种“大英皮”西式女靴,底高而头尖,大小适宜,行动自如,深受“文明脚”(未裹脚的)的女学生的喜爱。
人们喜新厌旧,此乃自然规律。像“大树下”钉靴老铺这种国货店,如不改良,终究无法生存,于是在大树下也挂起了“兼造中西皮鞋”的招牌。
油酥饼
油酥饼即城隍山酥油饼,为佐茶上品。城隍山四景园茶楼有号称大师级的做饼师傅,所做油酥饼有大有小,均形如满月,嵌以油糖,层层起酥,不黏牙不糊口,亦甘亦脆,恰到火候,早已脍炙人口。
此饼按大小定价从小洋七分至大洋一角不等,但是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其价格翻倍。做饼“大师”称此时入庙烧香者、登山猎艳者均多于平时,何不猛赚一番。
然而辛亥革命后,风气忽然转了地段。红男绿女们均蜂聚于第一市场(即旧行宫之“商场”),或轧闹忙于城站的茶楼剧院。城隍山上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做饼“大师”整天无可奈何地束手守着冷灶头,施展不了技艺了。
王顺兴饭店
清河坊四拐角的王顺兴饭店,清道光年间宁波人王润兴所开,所以也叫“王润兴”(“顺”和“润”杭话同音),而杭人俗称“王饭儿”,城站、延龄路都有分店。
不像大多数以排场为主的京苏菜馆,价格昂贵又味同嚼蜡,王饭儿专营本帮菜,尤以物美价廉、家常风味的快餐“件儿饭”最为著名。冬天家乡肉盐件儿,夏天淡件儿,每件四文,菜汤每碗两文,清汤不要钱。
除盐、淡件儿肉及各种大菜小炒外,王饭儿的鱼头豆腐也称独步。其法将包头鱼头放油里煎过,加以豆腐,佐以葱姜,滚透,食之味甚鲜美。
杭谚有“忲吃王饭儿”一语,比喻人之悠闲。还有人将王饭儿讹为“皇饭儿”,称乾隆来杭曾到此店,实属谣传,乾隆时还没王润兴此人此店。
王饭儿另一特色,即在门前开设“门板饭”,专为黄包车夫及苦力们所设,价格更为低廉。其将卸下的饭店排门门板,搁在数条条凳上充当饭桌,桌上放着很多盛有各种熟菜的大盘子,由食客任点。碗中的饭高耸呈宝塔状,称“驼半碗”,一碗足可抵两碗,因苦力者以吃饱为第一要务。王饭儿不嫌利薄,设“门板饭”以供劳苦大众,此乃名店之所以驰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