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生活的温度,在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里。包子,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包子原称“馒头”,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战国文献《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蒸饼”即馒头(包子)的前身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馒头与包子的称谓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吴自牧《梦粱录》亦说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城有 “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 的记载。至今,杭州话里不带任何前缀的“馒头”,指的还是肉馅包子。
人们的迁移,让美食相聚于一处。如今在浙江,几乎可以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包子。浙里“包”打听,邀大家一道,做一回 “包” 中探秘客, 领略那藏于一方面皮与馅料间的别样风味。
探秘店铺:徐小帅包子铺 地址:滨江区连园商铺13号
商报记者/每满记者 侯惠惠
摄影/视频 刘卓黎
在徐小帅包子铺呆上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客人把车停在店门口,老板张伟利把打包好的几十个包子递给他,然后说一句再会。
张伟利说,很多萧山、滨江的客人,都是一个月几次,开车过来半个小时,几十个几十个地买包子。
“他们一般都是打包回家的客人,这些都是老客,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一般都是早早跟我订了,我早上现包好了就让他们来拿。”能让客人长时间光顾一家包子店,干净重要,味道好也是关键。
朋友圈全是菜市场“直播” 靠 “笨办法”让老客追着买
只要店里开门,张伟利就要早早地往市场赶。张伟利几点到市场,今儿个要包点什么包子,看她的朋友圈就知道了。昨天,她也是一大早就去了菜市场。“店里一天要用掉六十几斤肉馅,我就是用笨办法,自己去菜市场买肉比较放心,我拍出来也是对客人们负责。”张伟利说道。
店里招牌的土猪肉大肉包,个头不小,拿在手里很有分量。大肉包吃起来很适口,肉馅吃起来很香,香葱在里面的调剂也是恰到好处,是家里包的包子的味道。
豆沙包里豆沙绵密,吃起来不甜不腻。“像这个豆沙包也很耗时间,我们都是自己熬猪油、自己熬红豆,慢慢熬出来的。”张伟利说。
冬笋咸菜包也好吃,笋和豆干的颗粒感保持的很好,咸菜很香,吃起来还有点微微辣。
“像我们店里包包子用的小葱,都是我爸爸在转塘自己种出来的。”张伟利说。店里的咸菜用的是雪里蕻,也是她爸爸自己做的。从地里收上来之后,堆黄、晾晒、腌制……“很多人都说要买我们家的咸菜回去煮片儿川吃呢。”说起自家做的咸菜,她颇有点自豪。
“你看,这是我爸爸早上刚拿来的小葱。”张伟利拿出的小葱,上面都还带着稻秆,一看就是地里的新鲜货。
店里的笋干肉包也跟别家有点不一样,是先把笋干炒好后,再和新鲜猪肉和馅儿包起来的,吃着有股酱香味,不错。
从服装厂老板到包子店老板 她说:“在厨房的我忙碌又幸福”
“南瓜蒸好了”“肉包看看发好了没”“下面该做笋干肉包了”……在徐小帅包子铺,张伟利就像是“中枢神经”般的存在,把和面、包馅、发酵等等过程把关得牢牢的,让整个厨房运作起来流畅又高效。
其实早二十年,张伟利一直在服装业打拼,每天奔波在服装厂和档口之间。“但是我这个人就喜欢在厨房鼓捣,以前干服装的时候,一下班我就往厨房钻,做了包子馄饨什么的,我就带出去跟朋友分享,朋友们说好吃比我生意做了好还要开心。”张伟利说,以前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厨房里。
起初,张伟利就是在家给儿子做各式餐点。“像我们儿子以前在家的时候,我给他一周早、晚餐都是做得不重样的。我们儿子也很会夸我,再一个他吃得好,我就觉得很幸福。”
后来一些机缘巧合下,4年前张伟利开起了包子铺,用儿子的QQ名“徐小帅”作了店名。
“我每天看到满满的包子在蒸箱里,幸福感就来了。”张伟利说。
如果你是“包子控”
知道杭州哪儿的包子好吃有特色
欢迎推荐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