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向前边左边右边的观众一再鞠躬致谢

今天,我们送别“阿庆嫂”

2025-03-23

赵燕侠在《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 据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

赵燕侠应邀到天津演出。据中国艺术报微信公众号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八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碧波仙子》中的鲤鱼仙子、《红梅阁》中的李慧娘、《春香传》中的春香、《玉堂春》中的苏三、《拾玉镯》中的孙玉姣、《花田八错》中的春兰、《荀灌娘》中的荀灌娘、《辛安驿》中的周凤英和《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赵派”艺术。

3月23日(今天),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京剧赵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赵燕侠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4天前,赵燕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艺术舞台上的大师

中国文联为她颁发“表演艺术成就奖”

赵燕侠,女,1928年2月出生,河北武清人(现天津武清区)。

赵燕侠出身京剧世家,7岁随父赵筱楼在杭州、上海、汉口等地搭班演戏。14岁到北京后师从荀慧生、何佩华、李凌枫、诸茹香等先生。20世纪40年代组建燕鸣社,在京、津、沪等地演出,后长期在北京京剧院从艺。1952年,参加北京妇女联合会的工作,先后为抗美援朝义演、筹建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义演。1960年秋,燕鸣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赵燕侠担任副团长。1964年,首演革命现代京剧《芦荡火种》(后改名为《沙家浜》)。

1977年,赵燕侠正式重返舞台。1979年,任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1980年,率团赴美国演出三个月共83场戏,受到热烈欢迎。1981年,任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任北京京剧院六团团长。1989年9月4日,作为艺术顾问,随北京京剧院演出团赴民主德国演出。1996年,正式告别舞台。

2003年获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金唱片奖;2006年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表演艺术成就奖”;2011年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终身成就奖”;2023年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

她扮演的阿庆嫂为很多人所熟悉

赵燕侠的艺术生涯中,她在《沙家浜》中扮演的阿庆嫂最为观众所熟悉。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以开茶馆作掩护的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沙奶奶等进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并让他们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最后的剧情是,几个月后,新四军伤员痊愈,指导员郭建光利用胡传魁举办婚礼之际,率领新四军战士组成突击排,连夜奔袭,杀回沙家浜,突然杀入婚礼现场,将敌人一举全歼。

●女儿心目中的大师

母亲是京剧领域首位女性流派创始人

赵燕侠之女张雏燕在2024年1月曾撰写《我的母亲赵燕侠:京剧领域首位女性流派创始人》一文,回忆母亲赵燕侠的点点滴滴:

母亲从6岁开始演艺生涯,可以说,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京剧事业。在她一生的舞台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并结合自身条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京剧领域首位女性流派创始人。

她是一位非常有个性、有毅力的女性。坚强、不服输,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她。她学戏特别快,记忆力超强。老师说戏,她一遍就记住了。那时没有录音机、摄像机,学戏全凭脑子记。早年家里穷没钱请老师说戏,很多时候她是扒在剧场门外偷听学会的,或者是老师给别人说戏她在边上偷偷地看。所以,她说,“我的很多戏是‘偷’来的”。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些了,就把老师请到家里来说戏,也是说一遍就会了。她的父亲是唱武生的,给她练功都是按武生的要求。拿顶时常常点一支香,香不点完就不能下来;练大靠也是练一天,累了就在一旁歇歇,睡觉都扎着靠,醒了接着练。练嗓子也是一样,母亲说她的嗓子是练出来的、喊出来的。在她幼年时,天不亮就起床,找个没人的地方赶紧练,不管下雨还是下雪。她说唱念发声讲究用丹田气,不能仅从口腔部分发音。为练丹田气,她还找了个大坛子,对着坛口喊。刚开始喊,自己和别人都听不见,直到练得自己和别人都能听得清楚才行。她说,用丹田气的好处是声音能打远,音色圆润、气力充沛,而且嗓音能够持久不衰。在我和她近20年唱戏过程中,从来没有闹过嗓子。

她是个爱琢磨的人,闲暇之余就琢磨戏。例如《碧波仙子》中的鲤鱼仙子和《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两个都是仙,但表演中是有区别的。鲤鱼仙子性格开朗直率、天真活泼、有些调皮、勇敢乐观、不畏艰险,对爱情忠贞不渝。根据这些特性,她的声音处理上比较脆、尖、甜,语速也相对较快。而白娘子修行千年,言谈举止都要稳重、大气、矜持。她和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同,当她遇到许仙时眼光并没有回避,演她的时候声音处理上要柔和,语速也相对慢些。因此,母亲在刻画每一个人物时,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表演起来也就特别到位。

母亲非常注意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东西巧妙地运用在舞台上。她曾经跟我说:“我走在路上注意观察小姑娘走路的姿态、老人走路的姿态。”她年轻时喜欢看电影,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影星陈燕燕、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中的费雯丽的表演。“我注意他们的表演神态,哪些能用我就拿来用。”所以,她的表演很自然,不做作、不死板,非常生活化,但又不失细腻,这也是赵派的表演特色之一。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接地气,缩短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比如《铁弓缘》中擦桌子、泼水的动作,《花田八错》中纳鞋底、搓线、钉钉子的动作,都非常生活化。

母亲是一位改革者,从表演、唱腔、人物刻画无处不在。她始终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曾说:“我们的艺术是演给观众的,所以我们的演出必须听取他们的批评。”

●晚年生活中的大师

她是她,戏是戏

赵燕侠,其实已经有十多年没在镜头前出现过了。

在她晚年为数不多的亮相中,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央视举办的“天涯共此时”中秋京剧演唱会。

那时,她已经拄上了拐杖。谢幕的时候,其他西装革履、衣袂翩翩的演员挥舞着花束向台下观众致谢,唯有全场最年长的她,拄着拐,向前边、左边、右边的观众一再鞠躬,一再致谢。这是她这一辈老艺人刻在骨子里的修养。

赵燕侠曾经接受《鲁豫有约》节目的采访。

访谈里,赵燕侠谈自己成也“阿庆嫂”,蹉跎也“阿庆嫂”,谈大时代的车轮在个体身上碾过,除了有一两秒的哽咽外,整场访谈再无悲调,相反,赵燕侠在晦暗历史风雨里的个人际遇,被她一句一个包袱解构得谈笑风生:“黑啤酒”“骑(吃)个桂圆”被年轻戏迷改成自己的网名玩梗;“老太太,这可二十”,当她绘声绘色地谈到退休后因没人认识,衣着朴素的她在小摊上随手拿起一个小玩意儿,被不识庐山的小贩呼喝的经历时,曾经的头牌大角儿没有任何从云端跌落的心酸、落寞。

在现场,鲁豫笑了,观众笑了。

与其他开宗立派的宗师级人物忧心传承、担心发展,以及在意自己的历史定位不一样的是,她更像一个不困在身份里的普通人。

她是她,戏是戏,黑啤要喝,桂圆也不能少。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新黄河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