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 扎实大语文基础

国学经典大讲堂线上线下持续联动 为商报小记者开启智慧之门

2025-03-19

商报记者 夏莹 徐敏月 实习生 邵璟萱 文/摄

3月16日,国学经典大讲堂首场线下活动在杭报集团举办。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在商报小记者实践营十周年的特别节点,我们联合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国学经典有氧诵读研学实践专委会,推出国学经典大讲堂系列活动,为小记者们解密国学经典,涵养人生底蕴。

线上线下30余场活动密集推出

根据课程安排,国学经典大讲堂系列活动全年共设置了30次线上直播公益课,线下课每月一次。

首场线下活动以“善读国学者最聪明”为题,从国学是什么、为什么国学越来越火、我们该怎样学习国学经典等方面入手,激发小记者们学习国学的兴趣。

而后的活动,每一讲会涉及一部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论语》《中庸》《孝经》《孟子》《诗经》《道德经》等。

在解读《论语》时,主讲人会从好学、修身、处世、交友等方面深入剖析。在解密《道德经》时,会分析其中守静、厚德、谦逊、内省、慎行的智慧。

需要提醒的是,线上和线下课有时讲的虽是涉及同一部经典,但内容会有所不同,建议有时间的小记者和家长们线上线下都别错过哦。

主讲人从事国学研究20余年

国学经典内容范围庞大,怎样从诸多知识中抽丝剥茧,转化为适合孩子和家长们“食用”的精神食粮,无疑需要一位深入研究国学的主讲人。

国学经典有氧诵读创始人吴文奇,从事国学经典有氧诵读研究与实践20余年。他还是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文化》杂志编辑部主任,学习强国慕课专栏授课专家,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国学经典有氧诵读教研实践专委会主任。

“学习国学,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文化种子,是在培育做人的根基,厚重文化底蕴。”吴老师认为,小记者们这个年龄正是学习时。依托于个人关于解密国学经典文化的专著,有《解密<三字经·弟子规>》《解密<千字文·大学>》《解密<论语·中庸>》《解密<儒家箴言·孝经>》《解密<孟子·诗经>》《解密<道德经·诸子智慧>》等,他有信心,让更多小记者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探究精神,提升语言品质,增强文化自信,扎实大语文基础。

小记者投稿

走进国学课堂

3月16日,我作为商报小记者有幸聆听了吴文奇老师的国学经典大讲堂。什么是国学?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三字经》、练过的毛笔字、画过的水墨画、剪纸等都属于国学范畴。原来,国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上,吴老师用生动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我们继续探索国学,多角度分析国学对我们的影响,也教了不少国学中经典育人语句来勉励我们,教我们如何做聪明人:学求知、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

在座的小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气氛活跃,大家都是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此刻用《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来形容课堂那是再贴切不过了。最后,吴老师还教给我们学国学的方法,坚持努力、积少成多,终能将细沙汇聚成知识的海洋。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商报小记者活动,收获却是一箩筐。下次我还想继续听吴老师的国学课,太有意思了,小伙伴们也快来加入吧,我们一起学并快乐着!

商报小记者(丁蕙第二小学白鹤校区)陈诗雅

我对国学的感知

我对国学的接触比较早,这得益于我那学文学的妈妈。

妈妈是个读书迷,大约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妈妈就带我读《三字经》和《笠翁对韵》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个字一句的节奏,很适合那时非常喜欢说话喜欢表达的我。妈妈一边带我读,一边用通俗的话给我讲句子的意思,有时还带表演,现在想想,那时的情景依然让我心动。而《笠翁对韵》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妈妈经常用游戏的方式带我学习,一人说半句,我也很喜欢。

等到我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开始鼓励我背古诗。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元曲、小古文,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我背了七八百首古诗,加上宋词、元曲和小古文,也算是“腹有诗书”的小学生了。现在我读五年级了,课内课外的古诗都难不倒我,即使是小古文,因为有背诵的功底和词句的积累,基本没有阅读和理解障碍。四大名著、《镜花缘》《聊斋志异》《世说新语》……更是我的最爱。

吴文奇老师说,学国学让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妈妈从来不给我讲这些大道理,不过,我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一点点。但我想,国学是那么博大精深,我还需要不断深入,不断探究,才能取得一点点进步吧。

我很喜欢吴老师最后说的,要坚持“有氧阅读”,反对“无氧阅读”。他说要有选择地读(有趣)、有主题地读(有料)、有运用地读(有效)。如果大多数孩子都能多接触国学,科学有序地学习国学,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是会爱上国学,并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的。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我和DeepSeek眼中的《三字经》

日前,我有幸聆听了吴文奇老师关于《三字经》的专题讲座,这场讲座不仅为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也引发了我对这部传统经典的深度思考。然而,讲座结束后,我心中仍存有一些疑惑,比如《三字经》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等。为了寻找答案,我决定与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展开一场对话。

首先,我向DeepSeek提出了一个问题:“《三字经》是什么?”DeepSeek迅速回应:《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内容涵盖广泛,旨在通过简洁的三字句式传授基本知识和道德观念。而吴老师在讲座中还补充道,《三字经》曾被人誉为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甚至被称为“小纲鉴”。

接着,我又向DeepSeek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三字经》里有哪些名人勤学的故事?”DeepSeek列举了孔子、孟子、范仲淹、欧阳修这四位名人的故事。然而,吴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内容显然更为丰富。除了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外,吴老师还讲述了赵普“读鲁论”、路温舒“披蒲编”、公孙弘“削竹简”、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如囊萤”、孙康“如映雪”、朱买臣“如负薪”、李密“如挂角”等众多名人勤学的典故。

尽管我没有继续追问DeepSeek心中的疑惑,但这场对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解读国学经典时并非万能。它虽然能够提供快速的术语解释,但在深入理解和阐释经典内涵方面,仍然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

通过与DeepSeek关于《三字经》的这场对话,我更加认识到大脑思考的重要性和勤勉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应该静下心来,精读和细读一本书。有时候,带着问题去读书,还能帮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智慧。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董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