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音向孩子们分享地方春节美食
商报记者 徐敏月 通讯员 俞玲娜 李秀群
“在我的家乡,吃饭是恰饭”“在我老家,吃饭是食饭”……长青小学606班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有些不一样。
中午时间,教室里弥漫着各式各样的香气,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型的“春节美食街”。陈锦轩同学带来了安徽铜陵的米粿,是一种在春节期间吃的美食,当地叫“粑粑”。陈同学用安徽方言介绍:“这是我们安徽的特色,咸香可口,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些用来招待客人。”朱晨璐同学端出了亲手制作的建德豆腐包,同学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品尝着这独特的美味,对细腻的豆腐馅和软糯的包子皮赞不绝口。还有同学带来了广东的干炒牛河、哈尔滨的红肠、四川的腊肉……同学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尝试着用对应的方言介绍美食,并向同学们送上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这堂课的讲课老师是长青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彭音。而正在上的课文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北京的春节》。彭音根据自己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们跟着课文的学习,进行家乡春节实践活动及分享,比如用方言介绍家乡的美食、特有的习俗或特色的民俗活动。而此前,学生们都已经按照要求完成了一份“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大家对于这节呈现成果的课堂,都有备而来。
彭音介绍,我国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语文老师,更应当把握契机,结合语文教学、语文教材进行文化传承。刚好新年过后的语文第一篇课文是《北京的春节》,她便设计了这样一节语文课。每位学生都带来了家乡的特色美食,述说了各地方言,一间小小的教室,仿佛容纳了祖国大江南北不同的春节风貌。
“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方言的碰撞和交流。有的同学尝试用其他同学的方言重复介绍自己的美食,虽然磕磕绊绊,但却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次分享会,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各地春节习俗的了解,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尊重。很多家长也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多一些,让孩子们能更主动去了解家乡的方方面面。”彭老师说道:“虽然课文是经典的老课文,但我们教书育人时也应该与时俱进,把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纽带带进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学习能力。”
彭音是长青小学的前任书记、校长。这位曾获得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杭州市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百名师德优秀教师、杭州市“十二五”名校长等荣誉称号的年轻的“老教师”,在三尺讲坛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热爱。记者采访彭音数次,每次前往学校采访,都在她执教的教室里才能找到她。即使是在她担任校长期间,也从未间断过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