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时评

别让谣言 伤害汽车消费信心

2025-01-07

本报评论员 徐昕

“史上最严车检”再一次被辟谣了。1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这一传闻背后的真相,让笔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去年年底“史上最严车检来了”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很多人转发,确实让笔者有过担心。因为笔者的车今年正好满十年,到了检测的年份。前不久去4S店保养时还专门问了师傅,OBD检测是否真有网上说的那么难,保养师傅也说不上来。但网上说得有鼻子有眼,“十辆车九辆半都过不去”“新车出厂都有故障”,这些骇人听闻的说法加重了笔者的顾虑。

虽然后来媒体做了辟谣,澄清OBD检测2019年就已施行,并不存在近期政策变化的情况。但谣来如山倒,辟谣如抽丝,要彻底清除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易事。此番央视记者再次实地调查,也是希望能彻底解开大家心中的问号。

“史上最严车检”为什么会被我们相信?是谁炮制了这样的谣言?那就要问问到底是谁最希望出现“史上最严车检”。有自媒体说,国家加大车检难度是为了加速老旧车辆淘汰,刺激汽车消费;有人认为是检测场在作祟,他们跟汽修店之间存在利益输送;还有人认为是汽修店和“黄牛”在恶意制造焦虑,然后从中牟利。

其实稍加分析就可做出排除:首先国家提高车检难度的说法已被证实是假消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那么多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还优化了很多服务内容,让大家在使用汽车时更为便利,比如减少车检频次,推动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电子化,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优化汽车消费环境,如今怎会反其道而行?其次如今私家小型客车新车六年免检,十年只需上线检测两次,如果检测场真是从经济利益考虑,当然是希望大家都开着十年以上的车才好,又怎会希望车主频繁更换新车?而央视记者的实地调查也证实,汽修店和“黄牛”是最希望“史上最严车检”谣言被大家相信的利益方。

炮制谣言的人为了一己私利,罔顾对社会公信力造成的巨大破坏。谣言让大家对正常的车检产生质疑,甚至有的车辆确实存在问题,也会怀疑是检测场做了手脚。谣言的危害还不止于此。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首要任务,汽车是促消费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关键领域,“史上最严车检”这种谣言对汽车消费信心的伤害不可估量。

这个谣言的传播过程也给相关部门上了一课:不能等待谣言形成规模了再采取行动,对于社会危害性大的谣言,不仅要露头就打,还需铲除滋生谣言的温床。大家之所以容易相信这种谣言,归根到底还是信息不对称的缘故。车检作为有技术门槛的行业,一般人很少知道其中的门道,因此难免会有诸多猜测,容易让不真实的信息钻了空子。这个时候政府就要积极承担监督者的角色。首先在制定检测项目的时候,应该本着“非必要不检测”的原则,减少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其次检测的过程和数据应该更加透明;此外监管应该更加长效化,一旦查实恶意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应该及时做出处置。只有让大家都认识到车检是维护道路安全的必要举措,真正打消车主对车检的不信任感,才能给大家一个更加安心、舒心的汽车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