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蔡杭吉 手绘 蒋中杰
自1987年踏入杭州动物园的大门,他便开始了与动物为伴的生活。从最初的懵懂与生疏,到一步步探索、逐渐精通饲养技术,再到对动物行为的细致观察与解读。朱岩以细致入微的态度和技能传承,为杭州市动物园灵长类动物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日常的打扫卫生和喂食工作,朱岩还承担着设计动物居住环境、动物饲养、训练、丰容和疾病防治等综合性任务。“训练动物配合B超、采血等一系列健康检查是一项既耗时又精细的过程,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心。”朱岩解释道,杭州市动物园里的灵长类动物种类繁多,每一种灵长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大有不同。以采血训练为例,即使是同一种类的,整个训练的时间也大有不同,有的需要两三个月,有的可能长达两三年。
为了提高训练效果,朱岩使用口令、响板、食物奖励等正强化方式对黑猩猩、川金丝猴等灵长类动物进行医疗训练。这些训练成果显著,现部分灵长类动物已能在自然状态下配合兽医进行B超、采血、肌注等医疗检查。
2014年,杭州市灵长类动物饲养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是杭州市首个专注于灵长类动物饲养的工作室,为提升灵长类动物保护与饲养水平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动物园的环境中,技能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许多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家畜类动物的饲养知识,而对于动物园中野生动物的饲养经验,往往较为缺乏。朱岩在实践中,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传递给那些刚刚踏入动物园工作的新一代动物养护者。
王光潮:传统饮食文化焕发新活力
技能点:新创意融合老手艺
商报记者 张馨予 手绘 蒋中杰
“漂亮馒头的背后,是凌晨三点起一次,凌晨五点起一次的成果。”11月10日凌晨02:38王光潮在发布的朋友圈中说道。在凌晨的朋友圈中,时常看到王光潮记录馒头制作的身影,为了沿袭酒酿馒头的古法制作,保证口味的纯正、保证零添加,王光潮凌晨起床“搬砖”已是常态。
王光潮,杭州市级技能大师。2005年,王光潮创办了农家米馃加工厂,此后加工厂变成了桐庐农家源食品有限公司,米馃更是销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并多次获得农产品博览会优质奖。纯手工制作的酒酿馒头,热腾腾的麻糍、外壳酥脆的玉米粿……在秉承传统技艺,传播桐庐味道的路上,王光潮一步一个脚印。
然而王光潮并不满足于销量,如何让桐庐点心创新发展,他动足了脑筋。王光潮多次赴江南大学食品系、发酵系,邀请专家共同探讨传统点心的工艺与现代文明的无缝对接,甚至不远万里去拜师学艺,研制推出了更多美味点心。
“我们是用甜酒酿做酵水发酵,做好一个酒酿馒头要20多个小时”,王光潮介绍道,做馒头也可以用酵母发酵,那样做好一个馒头只需要两个小时,但我们不会因为工时和效率偷工减料牺牲品质“以次充好”。如今,他已经将酒酿馒头和玉米粿的制作方法毫无保留地详细记录,编写进教材,并加以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可以学习制作桐庐传统点心,了解桐庐文化。
“不求百强,但争百年”,对于未来发展,王光潮已经做好规划。做好“传帮带”,传播山村点心文化,让流传千年的乡村点心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葛小青:左右开弓的“钢铁侠”
技能点:30年焊接项目零失误
商报记者 徐菁菁 手绘 蒋中杰
钻进锅炉时,绕开布满管壁的各种零部件,以仰或爬的姿势左右手轮番开始焊接,焊缝铁水落下来超过1000多摄氏度,刺眼的火花落在防护面罩上,时不时也溅到他的工服上,在手臂上留下星星点点的烫痕……“衡量一名好的焊工就看他手臂上的伤疤。”葛小青表示,好的焊缝,焊接接头越少越好,在焊接的中途停止焊接或手晃动,就容易对焊缝造成更大的缺陷,有时直接报废,“习惯了,再痛都得忍。手抖容易产生缺陷,影响焊接质量。”
30年来,葛小青先后参与多项世界级锅炉项目,攻克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涉外产品的技术堡垒,成功解决核电、地铁盾构机等产品关键部件的焊接技术难题,为我国的核电国产化重大装备制造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目前,葛小青参与的所有核电锅炉项目,全都交出了零失误的完美答卷。同时他参与焊接的岭澳核电站还保持着国际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最高纪录。
近年来,葛小青也多次被选派到老挝、孟加拉等国家、地区开展焊接工作的教学和锅炉的检修工作。从学习“洋技术”到将中国技术带出国门,葛小青以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实现了一次次突破,不仅让外国专家认可,也让“洋徒弟”见识了中国技术,让国际对“中国速度”和“中国作风”竖起了大拇指。
余求问:与钢共舞的“绣花匠”
技能点:产品精度不差毫厘
商报记者 徐菁菁 手绘 蒋中杰
“差之毫厘,失之万金”,每每谈及工作,余求问都是认真且严肃,从业以来,他始终秉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镗工干的就是精细活,哪怕只差毫厘都不行,通常要精确到0.01毫米甚至更小。”余求问介绍,汽轮机是高温高压的特殊装备,它的“心脏”转子转数达上万转,所以一些关键部件精度的要求是极高的。1993年进入杭汽轮工作起,余求问扎根镗铣加工领域31年。坚持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他,完成了近千台汽轮机静子部件的加工。
一台数控镗床、一把镗孔刀、一把千分表、一把卡尺,将工件反复镗削加工,做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装配零件,这是余求问的日常工作流程,但余求问对自己的要求却从不仅于此,尽力将误差控制设计要求的中间公差,大型零件原材料都是唯一件,他绝不允许自己生产出一件废品,“我很珍惜每一个产品,如果没做好产品的精度,就需要重新生产,不仅不能按时把产品提交给客户了,还会极大地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
此外,余求问还时常查阅世界先进技术的相关论文、期刊,掌握前沿技术发展,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学习研讨,不断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当前的时代,技术的更迭是日新月异,产业更新不断加快 ,这对新一代技能人才的成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固理论知识、反复磨炼技术,才能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有一席之地。”余求问相信,唯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塑造成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一个名匠,基础永远在于双手的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