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昕
最近有一个好消息,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大丰收,储好粮、管好粮就更为重要。12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对今年秋粮收购作了报道,其中提到了杭州市萧山中心粮库用“智慧粮仓”节粮减损,确保粮食安全的先进经验。
在这家粮库的数字中心,技术人员可以精准掌控粮库状态。各种新技术在这里施展才能:AI图像识别技术全天候为粮库“站岗”;物联网直采粮温技术监控温度、湿度;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打造低氧、高氮储粮环境,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法达到杀虫抑菌效果。这些智慧手段大大降低了粮食储存的损耗,为粮食保质保鲜。
我国不仅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而且粮食仓储技术总体已经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人民日报关注的杭州市萧山中心粮库就是我国“智慧粮仓”的一个样本。而像这样的粮库在杭州不止一家。一年前也是在岁末,经过长达六年的规划和建设,杭州规模最大的粮库——仁和粮食储备库完成首批粮食入仓。这是一座设计理念国内一流的智慧粮库,采用100%富氮气调技术储粮,完全实现粮食智慧化储存和机械化运作,为杭州市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杭州,智慧手段不仅在粮食储存方面大显身手,在粮食生产和收购的各个环节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杭州余杭区的高标准农田装上了智能水泵和病虫监测仪器,实现了智能灌溉;很多农机装上了北斗农机智慧监管终端;农户可以得到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推广的水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让亩产量不断创出新高。通过粮食安全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浙江粮仓”,杭州的农民用手机就可以把粮食预约售卖给储备粮库。通过“浙里办”的“浙政粮安”应用程序,农户可以查看各个粮库的情况,避开排队高峰,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去哪家粮库售粮。粮食的盲检定级、过磅称重、数据录入各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农民售粮更加方便、放心。
——久居城市的你是不是没有想到,在杭州的郊外,农业农村农民的智慧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笔者虽然在城市长大,但从小就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永远不可动摇的。每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第一号文件都会关注“三农”问题,这已形成一种惯例,“中央一号文件”被大家视为重要“三农”政策的代名词。笔者还记得2002年央视开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叫《天下粮仓》,讲的就是一个粮食安全的故事,拿下了当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冠军。而这一年创刊的每日商报,第一期的头版头条文章就是《杭州人吃全国最好的米》——二十多年过去了,新技术不断迭代,如今在这“最好”的背后,又有了智慧手段的加持,中国人餐桌上的粮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透过杭州的智慧粮库,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智慧手段在为“三农”服务。加入了科技元素,丰收的图景变得更加美好。有了新技术的助力,粮食安全一定更有保障,我们的饭碗会端得更稳更牢,国民经济的基础将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