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诚敬做好纸 造纸工匠朱中华的执着和坚守

2024-12-11

商报记者 童立进

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经历接近700年岁月的侵蚀,仍是细节毕现,究竟是什么样的纸承载了画家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画技?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朱中华四十年来一直在追寻答案的攻坚难题,目前他已先后复活了失传的乌金纸、元书纸等历史名纸,并发现《富春山居图》用的纸就是富阳手工竹纸。

使命和责任,执着“回归本源”

根据宗谱记载,朱家传承造纸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距今已超400年,朱中华是朱家造纸技艺的第十三代传承人。

作为祖传的手工艺,造纸一直是朱家养家糊口的营生。但上世纪90年代,村里大部分村民都放弃了手工造纸这一行当,一是因为造纸太辛苦,二是外出务工更容易赚钱。即便还留在造纸这个行业的,也基本上选择采用现代机械化制浆方式造纸,因为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效益。

朱中华从小对传统竹纸制作技艺耳濡目染。在祖父的熏陶下,15岁的朱中华跟随二伯进纸厂正式学习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经过5年的潜心学艺,朱中华熟练掌握传统手工造纸的七十余道工艺流程,终于在19岁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纸。

经济收入没有吸引力,用传统技艺手工造纸又非常辛苦,是什么让朱中华四十多年坚持“做好一张纸”?除了家族传承的使命,还有让造纸术“回归本源”的责任。

根据《天工开物》记载,传统造纸七十二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这样做出来的纸可以稳定保存千年,大量的像《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国宝级文物,正是依托高稳定性竹纸才能流传至今的。对此,朱中华不无遗憾地表示,采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报纸自然暴露在空气中,只能稳定存放不到20年,而普通的白纸只能稳定保存7年,时间一到,它们就会变色,直至粉末化。两相对比,现代工业造纸技术,不仅破坏资源、污染环境,而且生产过程中溶解破坏掉了竹纸中的大部分抗氧化成分,使竹纸稳定性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进步,而且出现大踏步的倒退和滑坡。

传统竹纸制造工艺中高标准、极致的要求被抛弃了,我们将来拿什么去承载《富春山居图》这样的艺术杰作呢?他对古法造纸的执着由此变得越来越坚定。

守正和创新,坚定“做好一张纸”

“现在就算一天只能做两刀纸,我也要用完整的古法技艺去做出来。”几十年来,朱中华坚持手工造纸技艺,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他坚持的目标是,“要让每一张纸都达到可以保存千年的标准。”

2016年11月,朱中华的逸古斋元书纸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共建富阳历史名纸复原研究中心。经过五年试验,目前已恢复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并小规模批量生产。乌金纸主要用作于制作金箔时的垫铺,具有极强的刚性与韧性,逸古斋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扩大了乌金纸的尺幅,极大增加了书写的实用性。

乌金纸传统制作工艺中,有一道工序需要长时间捶打苦竹纤维,这就需要用到纯度很高的红灰石做底垫。红灰石硬度很高,也很常见,但稍大一点的就会有隔层杂质,在捶打过程中很容易中途裂开,要想尽力扩展乌金纸尺幅,最大的困难当属找到通体无杂质、隔层的红灰石。朱中华用4年时间四处寻找,终于在新登找到一块三吨重的石头,完全符合要求:“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感觉上天也在帮助我。”

作为手工造纸匠人,朱中华还醉心于理论研究。他发现,让纸张达到“无机状态”是隔绝潮湿和氧气的影响、打造安全好纸的关键因素。他研制的一级元书纸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被作为印制故宫装饰纸银印花纸的底纸,几乎与原纸色泽一致,是目前国内仿制最接近原迹的宫廷银印花纸。据悉,该银印花纸接下去还将用于对雍正养心殿进行修复装饰。

去年4月,日本考察团在考察我国100多个纸源后,逸古斋“一级元书纸”被确定为日本古籍修复用纸;而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摆放在各国政要面前的开幕式节目单内页,也使用了逸古斋出品的“超级元书纸”。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如果保存到现在,差不多有1700年了;《兰亭集序》最著名的唐代临本‘神龙本兰亭集序’距今也有1300多年了,纸质仍光洁精细。作为富阳造纸传承人,我希望在我手里能造出超越古人的纸,可以稳定承载3000年、5000年时光考验的纸,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朱中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