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控展厅内陈列的传感器产品
商报记者 骆伊莎
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能及时发现和评估水资源质量的变化,还能通过预测潜在的水质风险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水质监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设备和环节,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近年来,水质传感器的出现,为水质监测带来了高效、便捷的方案。
位于临平的承控环境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务于水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的科技型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平台等前沿产品,宛如“水环境侦察兵”,在我们看不见的河里、地下,让排水管网变得“清晰可见”,让水治理变得“聪明简单”。
科技之
眼
小小传感器让地下管网会“说话”
走进承控环境科技展厅,一个个体型小巧的水质传感器被陈列在最醒目的位置。据承控环境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勇介绍,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马不停蹄地推出了70余款产品,并拥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
“我们的产品经过不断改良研发,为市政院、城建院、城管局、水文、水务等多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陈小勇拿起一款地下管网流量监测传感器说:“像我们研发的这款产品(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可以实时采集水的流速、流量以及水位、水温等数据,并在短短几秒内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预警,帮助工作人员精准定位地下管网破裂、混接、漏接等问题。”他表示,过去这类问题一般需要人工排查几天才能找到源头,如今依靠数字化监测系统只需要短短几分钟。
陈小勇透露,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是承控环境科技花费半年时间,自主研发的最早一批产品,从2021年至今,已更新迭代至第三代,产品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最早推出的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1.0版本,它的精度在百分之五左右,简单来说就是监测一百吨水时存在百分之五的误差;升级后的3.0版本,精度能达到千分之五,监测一千吨水时仅存在千分之五的误差。”他说,这样的技术水平能在同类产品中排到全国前三。“目前,我们的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帮助省内多地的水务集团和排水公司,更加精准地获取地下管网流量数据。今年,这款产品更是成功走向省外,上海排水集团直接采购了400台,用我们产品的在线监测数据构建水利模型。”
除了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承控环境科技还研发了一系列水质监测设备,更精准服务民生。比如广泛应用于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地的地埋式遥测终端,自带报警功能,能够检测低洼地带积水问题,识别积水水深以及水中是否带电;放置在河道水库的水波传感器,能够结合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的数据,预测未来天气,指导市政人员提前打开排水阀门,避免因强降水发生涝灾。
“现在,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以前城市里存在的内涝、积水、污水偷排漏排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大改善,这就是我们的行业我们的产品在发挥作用。”陈小勇说道。
创新之
翼
自主研发让国产化替代加速
小小传感器快速精准定位异常情况,物联网云平台让流过的每一滴水都可感、可知、可控。据了解,在5年前,实现这一场景主要靠引进国外产品。近几年,随着包括承控环境科技在内的国内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出各式各样的水质监测产品,国外进口产品的比例正在逐步降低。
“我们每年至少要拿出利润的10%来做研发投入,同时与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达成了长期的产学研战略合作。”陈小勇表示,为了鼓励员工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参与技术创新,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我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以下三点:一是价格更优惠,我们的产品要比进口产品便宜很多,有的甚至是进口产品十分之一的价格;二是质量更可靠,受益于我们国家科技水平不断发展,我们部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完全达到了与进口产品相当的水平;三是技术支持更及时,相比国外企业,我们更懂得国内市场的情况,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便利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陈小勇自豪地说,“目前,承控环境科技在江浙沪地区绝对算排得上号的,基本上90%的同行都知道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术水平,承控环境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一条龙服务”。其建立了从产品研发到生产,从项目设计到现场施工的全流程体系。今年,企业更是做起了电商。“我们开了4家线上店铺,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及提高知名度,为公司之后链接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链做准备。”此外,承控环境科技目前正在组建团队,有意进军海外市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好产品。这一计划预计在明年上半年会有实质性进展。”
问
改革之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承控环境科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不少民营企业坚持自主研发高精尖技术,有效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扭转了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事实上,现阶段,国内一些民营企业依然在遭受研发投入大、推广难、国外企业“挤压”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产品的科技创新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但近几年,也有不少企业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比如华为、海康威视和大疆,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成功走向了世界顶端。我们要向这些企业学习,坚持投入研发,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