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将帮助医生实现更多“不可能”

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医疗梦想正在这里实现

2024-11-22

商报记者 潘婷婷 周振琪 制图 蒋中杰 通讯员 李凌婧 李岚 摄影 邱仁森

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旁,像驾驶汽车一样,脚踩踏板、移动控制杆,机械手臂精准抵达眼球手术位置,把药物送至出血点,顺利消除血块……这些曾经在科幻电影中“脑洞大开”的未来手术场景,如今照进现实。在上城区钱塘智慧城的杭州迪视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中,正在编织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医疗梦想。

手术机器人成为医生另一只“手” “迪视微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迪视医疗的实验室,研发工程师蒋工正在组装、调试一台新的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台车、显示屏、主控手柄……机器人即将去医院“上岗”,成为眼科医生的“手术助手”。

这是蒋工组装的第十台机器人,它们有个帅气的名字——“迪视微锋”。别看它们手臂“粗壮”,它超级稳定,可以深入到人手难以达到的部位,是“眼球上绣花”的好帮手。

“迪视微锋”是如何工作的?蒋工给我们演示了一遍:他坐在机器控制台旁,右脚踩着踏板,眼睛对准手术显微镜,手轻轻移动控制杆,精巧的机械手臂就跟随着控制杆前后移动。蒋工介绍,在临床手术中,机械臂上会安装一根仅头发丝粗细的针头,移动机器臂3分钟内把药物送至眼球手术位置,消除眼底血块。

从原型机到临床试验的机器,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才有了现在运动精度控制在3微米的“迪视微锋”。为什么是3微米?

蒋工解释,眼底外科手术精密度要求都在10微米以内,人手先天存在约100微米无法克服的生理抖动。“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成了医生另一只‘手’,能够极大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眼部损伤,提高手术精细度。”

去年7月,“迪视微锋”眼科手术机器人正式亮相浙江省人民医院,加入了一场眼底黄斑出血的视网膜下溶栓手术,机器人3分钟内将400微升溶栓药物精准地注射到患者眼底视网膜下腔。这场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亚洲首例眼科机器人辅助视网膜手术得以实现,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截至目前,“迪视微锋”帮助医生完成几十例高难度眼科手术。今年,它正式进入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阶段,成为国内首个迈入该阶段的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目前,正式临床覆盖中心主要包括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

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即将面世 迪视将开拓更广阔的显微手术场景

在迪视医疗的实验室中,还有一台神奇的“黑科技”。

一名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戴着3D眼镜,坐在椅子上、手戴指套般的器具、眼盯着大屏,在虚空中灵活地“穿针引线”。

“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有面世的产品——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迪视医疗研发部工程师郝工指着旁边的“庞然大物”介绍,“大屏上是模拟手术台放大30倍的血管缝合过程,机械臂钳子模拟人手动作,塑料管模拟0.3毫米的人体血管,那根上下翻飞的线仅10微米。”

放大30倍的画面,在实际操作台上却很迷你,10微米到底有多细?打个比方,一根头发丝直径为70微米左右,换算下来,机械臂所持的手术线仅头发丝直径的七分之一。

郝工表示,目前迪视医疗正在开拓更广阔的显微手术场景,由之前的眼底手术操作覆盖到眼全段的手术操作,再辐射到显微外科的手术,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就是其中的“关键棋子”。

为什么要做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郝工解释,当前,淋巴外科、神经外科手术需求大,对外科手术医生要求很高。“手术过程中需要通过40倍率的显微镜去观察血管,一台手术时间至少4-6个小时,对医生体力和要求非常高。”

现在正在调试的这台机器人,外接了高达三、四十倍的外视镜,成为医生的“另一双眼睛”。“它可以完成0.3到0.8毫米的血管与神经缝合手术,未来我们还将模仿实际使用场景,争取早日进入临床,让这台‘黑科技’早点与大家见面。”

手术机器人的蓝海时代 医疗手术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

自21世纪初,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横空出世以来,手术机器人在医疗领域迎来革新。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全球及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08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74%。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40亿元。

正是看中这片蓝海,迪视医疗创始人崔迪从浙大毕业后,远赴国际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攻读博士。毕业后,她在勃林格药企工作期间,她和团队着手眼科药物递送手术机器人课题研究。“彼时,国外的知名大厂开始相关布局,但是国内还没有公司涉足,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崔迪回忆。

2021年,崔迪携团队参加了“创客天下·杭向未来”大赛,凭借“眼科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机器人与生物治疗”项目,以91.91分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同年,她带着团队考察了国内各大城市,最终选择落户杭州上城区。

对于临床的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崔迪认为,它只是进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支撑点。未来,他们将覆盖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如血管吻合、淋巴水肿、神经外科等相关手术。目前,医疗手术正在不断向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手术机器人进入医疗行业,突破了传统手术的生理性极限,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完成微尺度灵巧操作,在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像这样高精尖的企业,在杭州智慧城遍地开花,目前园区拥有上市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3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91家,省级研发中心2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以上领军人才9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