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语文老师远赴贵州支教 为那里的孩子打造“带不走”的教师团队

2024-11-22

2020年,王艳在丹寨县上示范课

商报记者 夏莹

支教,是长河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王艳老师站上讲台起就有的夙愿。2020年,她得到机会,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支教一年半,挂职丹寨县金钟一小副校长,兼任丹寨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她把自己当作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的一座小小桥梁,竭尽所能,并且深信:光够亮,照亮前方;光微弱,惠及身旁。

坚定踏上黔行之路

在采访中,王艳提到一张令她深深感动的照片:那是一位老同事2017年去支教时拍摄的——教室窗外摆放着五六把塑料凳,几位年长的当地教师手里拿着笔记,身体侧倚在窗边,认真记录着。

不仅孩子渴望新知识,老师也渴望新交流。王艳深受触动,心底的那个支教梦燃了起来。

早在多年前,她就和爱人约定,大学毕业后一起去支教,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孩子出生,支教只能暂时搁置。

当王艳终于有机会踏上支教旅程的时候,她的心里不免又有点忐忑:疫情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孩子三年级了处在小学的重要阶段,自己带了五年的班级又舍不得放下……

学校的校长支持她,鼓励她;家里的丈夫是她坚强的后盾,幽默地对她说,“你安心工作,你不在家,我还可以少照顾一个人。”同时不忘叮嘱,“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2020年2月,王艳加入滨江教师帮扶团,踏上黔行之路。帮扶团的目标很明确:以点带面,组织“菜单式组团送教、主题式组队学习”帮扶模式,通过整合滨江援派丹寨教师资源,提供个性化“菜单”,进行“点菜式”对接,实施“配菜式”送教。

为丹寨课堂“问诊把脉”

丹寨县教研室人手紧缺,教研工作不分科不分家,虽是语文教研员,但是王艳的日常工作涉及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专业的我来,不专业的我学!”倍感压力之时,王艳总是这样给自己打气。

在教育教学方面,王艳也深入一线,尽自己所能,提升丹寨师生的各种能力。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她多方协调,挖掘短期支教老师们的专业特长,系统安排每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将团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为了解当地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况,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辗转扬武片区5所学校,早出晚归深入每所学校听课调研。课后,对各学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问诊把脉式点评。围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问题,输入更先进的教学理念。

曾有一位数学教研员专门来听王艳上课。课后,这位数学老师激动地说:“王老师,你讲的古文课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王艳认为,课堂不应该是灌输式的,在她的课上,课文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借助课文,她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

需要什么就帮什么

贵州一年半的支教时间,让王艳对这片土地有了特别的情感。回到杭州后,她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贵州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的师生就像我自己的亲人一样。”

除了送教,王艳也关心亲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地气候潮湿,金钟一小寄宿生所盖的棉被因气候潮湿出现霉点。她发动身边的亲友,为孩子们捐赠了200床棉被,还配了统一的床单被套,在第一波冷空气到来前,让金钟一小学生宿舍变得更温暖。

看到她朋友圈里的支教记录,不少朋友主动找到她,想要为丹寨的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场跨越山海的更大温暖行动开始了——村级幼儿园缺少室外游乐器材,8套大型组合滑梯从浙江运到了丹寨;兴仁小学缺体育用品和学习教具用品,足球、篮球、数学教具等从杭州飞驰而来;王艳还为当地特困生联系一对一帮扶的杭州家庭,促成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口帮扶丹寨县的三个村,并捐赠了台式电脑等物资。

王艳还邀请张翼文特级教师工作站、冯琛莉名师工作室不远千里赶来送教。她说,有了名师的引领,就更利于当地的青年教师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支教是纯粹的,质朴的,是一个成长自我、锻炼自我,实现一个普通教师社会责任和价值的机会。”王艳动情地说,“尽管我个人贡献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依然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