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章”志愿者正在进行志愿服务
开展企退人员重阳节健步走活动
“企退余热浓”企退品牌正式发布
开展合唱比赛
滨江区: 打造退休人不休的志愿队伍
在滨江,有这么一群“60后”——企业退休人员;在滨江,有这么一场退休人不休的志愿行动——“滨江60后”行动。
近年来,在滨江区人力社保局的倡议下,全区企退人员从自身做起,发挥对家庭和邻里的辐射作用,开展企退人员“红袖章”志愿行动。如今,在滨江的3个街道70个社区,建有水电社区“小水滴”、中兴社区“邻home”等多支优秀志愿者团队,他们活跃在社会治理、平安巡防、文明劝导、家园美化、帮扶慰问、入户走访、代办服务的最前沿,在平安护航“G20峰会”“五水共治”“护航十九大”“亚运服务”等主题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远亲不如近邻,城市社区居民平时接触交流较少,通过志愿行动,原先敲不开的门也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金东方社区的李阿姨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大管家”,在离杭时,大家可以放心地把家中所有的钥匙交予她,由她照应家中急事。
正是有众多的“李阿姨”存在,才让更多的“门”被逐一敲开。他们是平安宣传员、情报信息员、隐患排查员、巡逻安全员、文明劝导员、业务代办员,本着“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用热情的行动、真诚的服务,发扬着坚持、执着、奉献的银龄风采,热心公益发挥余热,展现着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真正实践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家园情怀。
萧山区: 创新镇街协作模式 破解基层文化养老难题
今年,萧山区社保中心创新镇街协作模式,系统整合资源,挖掘地域发展特色,策划“一镇多品”“多镇一品”多元活动,多频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企退人员参与积极性。
萧山区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破解企退服务历年活动各镇街、村社层面人手不足、经验欠缺等难点,今年‘社彩枫呈’文化养老品牌活动实现区级层面统一筹划,根据各镇街特色制定活动计划,镇街、村社配合宣传动员、活动反馈等沟通协助工作,从顶层发力,切实减轻基层工作人员压力。”
同时,萧山区通过与传统文化结合,精准捕捉老年需求,不断打造新颖主题活动。例如,瓜沥镇3个社区联合举办了企退人员庆元宵文化民俗活动,参与企退人员500余人;宁围街道、楼塔镇开展企退人员趣味运动会,参与企退人员800余人;盈丰街道在钱江世纪城公园举办草坪音乐会,参与企退人员600余人;党湾镇、南阳街道组织企退人员开展“文化体验”之旅,参与企退人员500余人。
今年以来,萧山区各类企退服务已惠及37万人,“社彩枫呈”文化养老活动开展32场,新增“乡镇企退学苑”3个,首次覆盖东片镇街。
余杭区: 企退品牌首次亮相 共绘“活力退管”
今年五月,一场推进健康老龄化的趣味运动会在余杭区成功举办。与此同时,“企退余热浓”余杭区企退品牌也在运动会上首次发布。
今年以来,余杭区围绕该品牌,结合余杭创新之城、活力之城的特点,充分发挥各镇街企退服务站点个性化服务功能,开展多元活动,让企退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企退余热浓”不仅在文化生活中熠熠生辉,更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光芒。
多年来,余杭区致力打造一个共建共享、多元参与的老年友好型社会,通过合理规划与有效推进,积极开发企退人员的人力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邻里守望、矛盾调解、社区巡查、垃圾分类等居民自治工作,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自管小组1800余个,自我服务骨干2030人,每组每年累计开展各类退管服务30余次。
今年企退品牌的发布,象征着企退人员幸福生活新篇章的开启。站在新的起点,余杭区人社局将着眼于广大企退人员健康养老需求,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共融、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绘“活力退管”的余杭篇章。
临平区: 全覆盖式企退学苑 打造“朝夕美好”生活新图景
“退休了之后我就爱在家养养花,这个企退学苑就在我家附近,听说今天会上和养花相关的课程,特意过来听一听。”近日,家住塘栖镇塘栖村的王阿姨被“长寿花的种植养护技能技巧课”课程内容所吸引,一早便和朋友一起过来听课。20余位退休人员围坐在一起,与老师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这便是临平区企退学苑全覆盖的有效尝试。
今年,临平已顺利建设完成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临平区联合办学点及8个临平企退镇街学苑,形成覆盖全区的“1+8模式”企退人员教学体系,成为杭州首个100%覆盖全区的联合办学点。今年以来,临平各企退学苑共举办书法、国画、手工等课程活动200余场,服务企退人员5000余人次。
此外,依托临平企退学苑这一平台,临平区还积极组建企退合唱团、企退舞蹈团等团体,并组织开展全区范围的“红歌大赛”“排舞大赛”等一系列退休人员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娱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不断增进企退人员间的友谊,满足企退人员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临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利用好‘临平企退学苑’平台,真正使广大企退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