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红马甲的社区医生

李东华的善城情怀和民工情结

2024-11-05

李东华(右)手把手教心肺复苏

李东华手把手教心肺复苏

李东华组织志愿者和爱心企业为民工子弟学校捐款捐物

李东华给建筑工人送凉茶

李东华每月5号在城管驿站给环卫工人义诊

特约撰稿 郑莉娜

见到李东华时,他刚送完凉茶回来。烈日炎炎,杭城温度飙到了40℃,高温炙烤的中午,“彭友圈凉茶”的志愿者,穿梭在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的各个角落,为辛勤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送凉茶。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正是上城区彭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李东华。

个子不高,身体微微发福,带着浓浓的古徽州口音,李东华是新杭州人,来杭州22年,他不仅自己做公益,还带着身边人一起做公益,没什么钱赚,没什么时间陪家人,却从不抱怨,甘心奉献。

连续13年的“彭友圈凉茶”

烈日晴空、热浪鸣蝉。杭城的高温天气来得猛烈。

这么热的天,一般情况下,市民都是能不出门则不出门,但是城市交通秩序要维护,环境卫生要清扫,外卖、快递包裹要送,交警、环卫工人、外卖员和快递小哥们,纵使汗流浃背,依然要马不停蹄地穿行在炎炎烈日下。这些“城市超人”着实让人心疼。

每年夏天,杭州街头都会出现不少“爱心凉茶摊”,路过的人,不管你是谁,口渴了,都能去喝一杯。这几乎已经是杭州人在每年夏天,和这座城市的默契。

2024年7月19日中午,杭城气温达到了39摄氏度,在彭埠街道章家坝社区聚餐中心,李东华和志愿者们正在熬制凉茶。李东华和中医专业的同事用专业知识,不断改良凉茶配方,今年在13味中草药基础上,又增加了枸杞子。适合体内湿热、火气较重的人饮用,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乏的功效。

在如汗蒸房般的厨房里,大家各司其职:有负责“掌勺”熬制的、有负责清洗容器的、有负责打包的、有负责整理爱心企业捐赠防暑降温物品的。“送茶”这件“小事”,李东华和他的志愿者们已经坚持了13年。

“最早是2012年冬天,那一年杭州特别冷。我是彭埠街道章家坝社区的驻点医生,我和章家坝社区党委委员张军聊天的时候,说到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一拍即合决定送姜茶。”李东华回忆道,最初规模没那么大。“我们就在张军家用高压锅熬,熬五六锅姜茶分发给社区老人、保安、保洁等。”

从两个人到一群人,爱心如春风,善意暖人心,将“最美精神”不断传承。“气温低于0℃或者高于35℃就是我们的行动命令!”李东华介绍,2020年,彭埠街道成立了“彭友圈1+1+X”公益组织。“1+1+X是,一个服务主题,冬送姜茶、夏送凉茶,一个临时联合党支部,联合X家公益组织。我们希望一个小小送茶的温暖举动,能将善意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让爱意持续传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且可以成为传递的一环,形成爱的闭环, 打造出一座‘最美’温暖善城。”李东华介绍,公益组织成立以来,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5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党员、志愿者达2500余人次。

“最美”在其颜值,更在其精神。在“最美”的感召下,更多像“彭友圈凉茶”这样经常性的志愿服务变成崭新的名片。个人的短暂付出可能只是烛光,但千百万人的持续奉献,就是太阳。如今,杭州这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每10人中就有3名注册志愿者,每一位志愿者的默默付出,都凝聚更强更新的志愿力量,持续擦亮“最美杭州、志愿善城”的文明底色。

都市里的“赤脚医生”

说起李东华,彭埠街道御道社区的居民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一件件,一桩桩,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个和李东华有关的故事。

李东华是安徽人,他早慧、勤奋,是考重点高中的好材料,但他9岁父亲病逝后,家计难持,他思量再三,放弃升学,转读中专。1996年,李东华从安徽省宣州卫校毕业,分配到乡卫生院,一边工作,一边供弟弟读书。5年基层“赤脚医生”生涯,李东华经常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出诊,这段经历,他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也使他体会到了老百姓的疾苦。

2002年7月,李东华受聘到原江干区民工医院御道服务站工作。“当时,江干区差不多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在彭埠。”李东华说,到了杭州,尽管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他打交道最多的还是外来务工人员。

从“乡下”走出来的李东华,对弱势群体抱有深厚的感情。如何更好地发挥民工医院为民工服务的作用?李东华动起了心思。他给民工患者免费发放“便民联系卡”,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给求医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很多外来务工者就医时,医院正常作息时间往往和他们上班时间有冲突,当他们因生病没时间就诊,或是舍不得去城里大医院就诊,电话联系我的时候,我就会像过去在老家那样上门为他们服务。”李东华说。

此外,李东华在网络上开通了民工医院网络答疑专帖,建立了24小时在线QQ群4个,还开通了“新赤脚医生”博客,并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电话。这两个号码很快成为24小时热线,电话和短信咨询的患者不计其数。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号码,给了四川绵阳的顾长红第二次生命。

2007年11月,四川籍民工顾长红拨打了热线电话求助。顾长红在永康打工,不幸患了白血病。接到求助电话后,李东华在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将顾长红专程从永康接到浙医二院接受治疗,悉心照料。并三次为病人募捐,募得三万余元送到病人手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杭州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实践着这句话,顾长红的爱心款就是市民募集的。”李东华说,经过及时的治疗,顾长红的病情趋于稳定恢复,回到四川老家休养。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东华立即想到了在绵阳老家的顾长红,想方设法取得了联系。得知顾长红家里房子倒塌,又急需化疗,李东华在电话里不停地安慰、鼓励顾长红,挂掉电话就将省吃俭用的3000元钱汇了过去。直到现在,两人还保持着联系,他们不仅是普通的医生和病人关系,还是挚友关系。

“如今,顾长红在老家开了个小吃部,积极乐观地生活着。”李东华说,杭州是一座有爱心的城市,每个人都把最大的善意送给陌生人,一次又一次伸出援手,没有任何迟疑。在他们眼中,助人是理所当然的。

爱心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也正表现于城市爱心所达到的高度。“杭州这座城市给了新杭州人太多温暖,我们唯一能做的回报就是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李东华深情地说。

医院建起了“社会公益部”

持之以恒的关爱

2024年6月21日,“新杭州人”子弟学校——杭州御道学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期安全专题讲座。杭州市上城区新杭州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18名志愿者走进学校,为15个班级,65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上暑期健康知识大礼包。

担任上城区新杭州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李东华,在8年级1班教室内为大家讲解暑期安全自护知识,内容包括防溺水、心肺复苏、AED的使用、创伤救护及常见急诊、意外伤害处理等,并和同学们开展互动。“李医生和他的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急救知识,更是一种关爱。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为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御道学校副校长陈忠民说。

走进杭州御道学校科普医学知识,这件事情李东华做了18年。萌发这个想法,源自李东华“追着病人来看病”的经历。2007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午,杭州御道小学校长办公室忽然闯进一个陌生人。他气喘吁吁,眉头紧皱,显得很焦急。他来找一个孩子张文锦。张文锦前一夜,高烧呕吐,输液到午夜,今天本应复诊,却没有来。

这个焦急的人就是李东华。前一天晚上,孩子的妈妈通过彭埠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便民联系卡”找到李东华。李东华把饭碗一放,跨上电动车,连夜将高烧的张文锦接到站里挂水。午夜12点,下了工的妈妈才骑着脚踏车赶来。李东华再三嘱咐,明天不要多说,请假,到我这来继续治疗。“很便宜的,肯定不会超过50块钱。”李东华反复强调。

但第二天,张文锦还是没来。李东华急了,自己摸到御道小学。张文锦被领到跟前,李东华大声问:妈妈嘞?“妈妈上班去了。爸爸也上班。”张文锦小声说。这位来自江西的10岁孩子,怯生生看着李东华,这个眼神让他难以忘记。他决定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李东华找到御道小学校长说:“我没有什么水平,但是我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很通俗的医疗卫生知识,健康教育我可以帮你们搞起来。”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李东华从不否定“杯水车薪”的意义。学校没有阶梯教室,李东华就把学生组织到操场。没有PPT,他就拿张纸,举个话筒,扯着嗓子,教孩子们为什么要勤洗手。

后来,李东华“忽悠”女儿李晓璇写教案、做宣讲、设计PPT。“小学四年级,我就让女儿帮我做课件了。我说你这个课件做好以后,我们会用它来给别的孩子讲课。你是他们同龄人,你更了解他们,而且做这个课件,你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她说怎么帮助自己?我就说,一方面你提升了自己做PPT的水平,另一方面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课件里的知识。”最让李东华骄傲的是,如今已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读大学的女儿,依然会利用寒暑假和他一起走进中小学科普医学知识。

在李东华看来,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行动。李东华带领的新杭州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每月会定期去到杭州御道学校,为外来务工子女普及医疗健康、安全自护知识。每年,他们还会组织学校民工子女开展《童手绘文明》活动。目前已经编印了《安全出行》《防溺水》《防诈骗》《青少年认识毒品》和《心理健康》五个系列。“18年来,我们团队的授课老师和同学换了一批又一批,越来越多单位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大家都有一个朴实的心愿,就是能让‘新杭州人’在这里平安健康成长。”李东华说。

现在,有1200多名志愿者聚集在李东华身边,他们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150余万元,捐建了2所图书馆。

李东华还和志愿团队,为辖区居民科普急救知识,让每个人都能掌握急救技能,积极传播“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我们想尽自己的努力,让辖区的大朋友、小朋友都掌握急救技能,遇到类似突发情况时,可以学以致用,第一时间挽救自己和身边伤者的生命。”截至目前,新杭州人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志愿服务时数70000小时。

对一座城而言,文明是最好的标签、最美的底色。在杭州,“最美”一直被推崇、弘扬,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出新的时代内涵。在李东华看来,杭州的美,生活在其中的人,更能深味。杭州对“最美”的礼遇早已突破狭隘的身份限制,如同城市的诸多政策一样,对远道而来的就业、创业人员充满了包容和善意。

“今天,新杭州人也将杭州视作家园,用至善至美的情怀守护家园的美好;世界的美好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了一点点。”李东华说。

“你先算好,我看看多少钱,再说治不治。”这么说话的病人算是客气的。通常,来看病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定要先问个价。李东华一直记得,那种写在脸上的警惕感。

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条件,每次外来务工人员就诊时,李东华会根据病人病情,尽量把处方控制在50元以内,有些药品干脆拆零出售。“他们不少人生了病也是硬扛,实在扛不住了才来看病,所以要开便宜且见效快的药品,这样下次再有病就会尽快来就诊了。”李东华以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心态关爱着千千万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求医问药,把他们的健康装在心里,把外来务工者就诊实惠放在心中。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离不开民生保障赋予的温暖底色。2013年,江干区彭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成立了“社会公益部”,李东华担任负责人,他终于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除了继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就医问题,还能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共同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并对他们进行健康干预和健康教育。

这个“社会公益部”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院长及社区全科医生的全力支持。大家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一个规章制度:所有的医生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为“社会公益部”服务,不论是进社区、进工地进行医学常识的普及,还是安排门诊时间义诊,服务的时间都将进入日常的考核系统,成为工作考核的一项常规内容。

李东华说,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与关注。“我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那时起,我就有了将来从医的理想。现在的工作,当然包含了生计的成分,但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我是将自己的工作当做事业来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人员。”

如今,全民医保更好地保障了病有所医。2023年杭州市医保参保人数1162.94万人,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和门诊医疗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门诊、住院均实行“通道式”的管理,实现医疗救助对象资助参保率100%、医疗救助政策落实率100%,实行“一站式”即时救助,医保待遇水平居全国前列。

“病有所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随着医改的深化,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李东华说,他在社区医生岗位上,见证了二十多年来,基本医保从广覆盖向“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覆盖迈进,以及医疗公共服务往均衡化方向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