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课堂”不定期开展“奖优助学”活动,使之常态化,把装着关爱和希望的文具送到孩子们手里,为留守孩子家庭排忧解难。
(上接10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梦想课堂”终于梦想成真,方平尔作为一名退休老师,终于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教导、关爱着她的每一个孩子。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相较于物质方面的贫乏,情感方面的缺乏,关爱更是突出,所以方平尔时刻注重解决他们的心理“抛荒”。当初,她把儿童之家建成“梦想课堂”便是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深深被触动。
留守孩子何某睿,因父亲病故,成了单亲孩子,但他母亲不得不继续外出务工。在年迈的爷爷身边,他变得性格孤僻,整天无精打采,看起来病恹恹的,对学习也不感兴趣,母亲想方设法跟他沟通,非但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让母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得知情况后,方平尔主动数次上门邀请孩子来“梦想课堂”,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母亲般的关爱。一有时间,就和孩子聊天,多方位疏导和滋润孩子的心理沙漠。孩子饿了,陪他一起吃饭;得知孩子病了,就陪他求医吃药。了解到他的歌声很动听,方平尔又积极邀请他参加合唱队,让他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孩子学习比较吃力,方平尔老师更是耐心辅导,不断肯定和鼓励他的进步。
方平尔深知孩子的问题还得从家长方面入手解决,她积极与何某睿母亲联系,帮她提供了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慢慢地,终于一点点缓和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成绩也快速提高了,整个人都阳光开朗了很多,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娱体育活动了。一家三代都很感谢方平尔老师,而方平尔老师内心比那一家子还开心。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有解决了的,也有解决不了的。但方平尔说,她衷心希望她教过的每一个孩子脸上都能挂满笑容,只是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自己已不再年轻,可她还是想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推开横亘在他们心里的巨石。为此,方平尔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努力阅读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不断提高自己应对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方平尔老师还积极组建起一支以留守妇女、“五老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志愿者队伍,扩大服务。他们一边帮助照顾孩子,一边利用村文化礼堂的配套设施:将农家书屋布置成可供留守儿童书画、阅读、手工制作的多功能室;将道德讲堂设置成孩子们可安心学习的校外教室;让宽敞明亮的大礼堂和设施齐全的室外场地成了孩子们放飞心情的乐园。
方平尔退而不休,围绕“梦想课堂”一忙活又是十来年。有人问她:到底图个啥?方平尔说,每当孩子们脱口而出,错把我当妈妈、奶奶叫时,她的内心暖流涌动,因为这就是对她最大的认可,她愿意陪伴他们一直快乐成长。
所有的孩子,包括留守儿童,都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成长,那正是方平尔老师的梦想。
她创建的淳安县第一家留守儿童驿站——梦想课堂,目前已拥有室内活动场地500多平方米,配有乒乓球桌两张、益智玩具10余类20多种;设有两个功能齐全的课堂;拥有室外活动场地2000余平方米,配有两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以及一个宽广的游戏活动场地;还拥有书屋一间,供儿童可阅读书刊2000余册,电子阅览电脑4台,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坐的桌凳60余套;建有一个70多平方米的室外舞台,可供孩子们或表演节目展示才艺,或观看露天电影。这么些年由各级赞助和村集体投资总额已达100多万元。自2016年7月开始,“梦想课堂”每年开课200余次,服务本地和周边儿童累计达29000余人次。几乎每个周一到周五都有四点半服务项目,节假日也都有相应活动。
她仍在设想着如何进一步提升完善她的“梦想课堂”,就像差不多40年前她刚来到大墅村一样有激情。
不忘初心,坚守乡村教育
1985年8月,27岁的方平尔离开任教两年的富阳高桥乡中心小学,义无反顾来到淳安县大墅乡大墅村任教。当时她在教学上崭露头角,刚被确定为培养对象,身边的很多亲友、同事都不能理解她的选择,人家都往靠近城市中心的位置调动,偏偏方平尔因为爱情选择了偏远乡村,选择了陪伴在大山深处孩子们的身边。
在大墅乡(如今是大墅镇),她先后辗转于几所小学任教,虽不算轰轰烈烈,但也并不平平淡淡,不知不觉就奉献了自己近三十年青春岁月。
她放弃了相对较好的工作条件,最终选择跟随丈夫来到淳安山区时,她就曾向身边的人作出郑重承诺:我一定不做“逃兵”,争做一名学生敬、家长信的好老师。
没想到,到新学校的第一天她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语言障碍”。课堂上,孩子们习惯用方言和老师交流对话,她这个说普通话的老师就成了孩子眼中的“另类”。在与孩子们交流时,时常因听不懂方言而造成十分尴尬的局面。一堂“常识”课上,当孩子们问蚯蚓是不是就是土话说的“线恩”的时候,她根本反应不过来,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可以说就是“一脸懵逼”的样子。顿时,课堂上响起一片唏嘘声。尔后孩子们明白方老师听不懂他们的方言时,教室里继而又是一阵更响亮的哄堂大笑。方平尔又急又臊。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她在课间向当地老师虚心请教学习,课后抓住一切机会练习本地方言,以最短的时间达到听得懂方言的“初级水准”,继而就能用“蹩脚”的方言在课间与孩子们“斗嘴”。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积极倡导课堂上用普通话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执行,成为了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在饮食方面,不闻辛辣的她,淳安菜肴的“无辣不欢”特质又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对这一“生存基础难题”,她只得正面硬对、硬扛、死撑,其直接“成果”便是体重从初来乍到时的60公斤直线下降到43.5公斤。那时,学校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物资匮乏,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学校倡导开展勤工俭学,她和师生们一起挖土搬土填操场,凌晨4点起来上山采茶。她常常感到四肢无力,走路腿脚发软。然而她从来不落下任何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劳作的机会,有时她那瘦弱的身躯还要背着孩子们上山下坡。
1988年5月的一天,她终于倒在了讲台上,鼻子和嘴巴里都流出血来,被师生们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诊断结果为长期疲劳导致的急性“甲肝”,再晚一些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之后她昏昏沉沉地躺了十二天,昏迷中还不住地担心孩子们的学习。病愈后,父母心疼地流着眼泪要求她还是调回家乡富阳教书好,这边条件确实太艰苦了。可当她回到熟悉的校园,看到一张张带着灿烂笑容和充满求知欲望的小脸向她飞奔而来的时候,她的心顿时被融化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继续住在这个外面下大雨屋内落小雨的宿舍,执教在地面坑坑洼洼、桌椅缺胳膊少腿的教室。
经历了语言与饮食双重不适的磨练,一直到第5年,她才真正适应了大墅山里的生活,她守住了自己的诺言,不离不弃为淳安乡村教育奉献了一辈子。
她的奉献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那些山村儿童。当她看到四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时,她二话不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垫付了学杂费,其中有个学生连续4个学期的学杂费都是方平尔老师支付的。这样的救助太多了,还一度导致方老师生活陷入困境:最困难的时候,她不得不向学校后勤借领了一个月的饭菜票,才勉强维系基本生活。即便是这样,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她毫无耽搁地就带着孩子去卫生院求医买药,垫付医药费是一定的,而且从不向家长追讨,因为她知道家长们比她更困难。日积月累,这是笔不小的开支。但她根本没算过为孩子们垫过多少学杂费、医药费,她说:“算了算了,不去算这种细账,都是我心甘情愿的。”
1996年以后,大墅中心小学实现了住宿制办学。这下,方平尔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的保育员。她要指导孩子们蒸煮三餐饭食,要解决孩子们菜品变质问题,要晚上哄孩子们入睡,要夜夜巡视,给尿床的孩子洗衣服晒被子,要给接受不了离开家的孩子们做心理辅导……她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为此还引起了当时年幼的女儿的不满,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亲生的。直到女儿慢慢长大,才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女儿开始默默帮着妈妈以及其他老师一起照顾那些孩子们。看着这一切,方平尔作为一位母亲,情不自禁满眼噙泪:那泪既是对女儿的亏欠,又是终于获得女儿理解的欣慰,还有又多一个人爱护那些山村孩子的欣喜。
每个学年开始,同年级要分班,常常会碰到学生和家长争相“挤”进她班里的情况。为此,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家不要急,不管是不是在自己的班里,她都会一视同仁,一样对待。而她也从来不“挑”学生,从不担心任何一个学生会“拖后腿”。有个天生缺陷的孩子,方平尔老师手把手教她学写自己的名字,口对口地教她说话,整整六年,直至把她送进初中,使这个孩子得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看到生理缺陷的、心理缺陷的、性格缺陷的学生最终健康成长,是她最开心、最自豪的事,因为她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使命。
临近退休,方平尔老师还自编了一套乡土教材——《家乡的水果》。她将静态教材动态使用,发动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采集各种产于本地的水果,尤其是野生的果子,让他们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和食用价值。为尽可能多地搜集些水果,她亲力亲为,还发动家人亲友帮着一起跋山涉水,甚至自掏腰包向农户购买了难以采集到的五味子、裂瓜和木莲子等。开课那天,教室里水果飘香,再加上她精彩纷呈的教学,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了,现场旁听的同行被折服了。
方平尔说,做这一切最难的是坚持,别看说出坚持两个字很容易,可是真要做到,确实太难了,没有一点信仰,没有一点对孩子们的大爱,我肯定坚持不下来。方平尔坚守初心,先后获得“中国好人”“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省最美文化礼堂人”“杭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引导孩子们走阳光之道,指导孩子们学文化学本领,培养孩子们健全健康的人格——这是杭州数以千计的乡村教师,在平凡岗位的长期坚守和奉献,方平尔老师正是他们中最值得尊敬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