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的化学反应 秦慈田和他的首届宏志班

2024-10-29

2006年8月9日,秦慈田和资助宏志班的好心人林微敏等合影

2005年4月30日,秦慈田和就读浙大的同学在浙大合影

2011年1月22日,秦慈田与同学们一起庆贺盛志亮同学结婚聚会

2006年7月29日,秦慈田和金鹏同学在长河高中校园合影

“用一颗心”创出的栽培法

开学了。

宏志班的学生跟其他普通班的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做着广播体操。明显地,其他班的学生都要比他们高上一个头。秦慈田看着有些伤感,他想到了高中才1.42米的自己。但是,令他欣喜的是,宏志班同学的广播体操做得特别认真,一招一式都透着一份精气神。

宏志班要打造他们自己的文化,凝聚起一种班级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秦慈田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学生的成长,成绩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其实,在带这一届宏志班的时候,我说得最少的就是成绩。”秦慈田说,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举止修养、眼界学识,各方面都上去了,成绩自然也跟着上去了。“带好这样一个班,要靠老师的一颗心。”

秦慈田就这样“用一颗心”创出了有宏志班特色的栽培法。

在开学后不久的主题班会上,秦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探讨起宏志班的班级精神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总结出了“敬业、乐群、自信、关爱、创新”这十个字。

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事业就是读好书,这就是学生的敬业。作为一种事业,它必须是可持续的,秦老师把它称之为“强智工程”,也就是培养宏志班孩子“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从宏观上来说,高中三年每年的教学都有不同的重点:高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式;高二,建设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个孩子为自己种一棵“知识树”;高三,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强化训练。这一细化目标使宏志班相当受益,“这批学生,高一进来就狠命用功,很多人都担心他们没有后劲,事实上,到了高三他们的成绩进步最大”。秦慈田说,高考成绩比最后一次模拟考还要理想。

从微观上来说,就有很多见精神的细微之处了。

每个星期五中午,宏志班都有一堂读报课,由班干部负责读媒体上的国际国内大事,全班来评。宏志班教室里有一个书架,语文老师从家里搬来20多本世界名著供同学们随取随看,还有学校为他们订的杂志书刊。因为生活条件受限,农村孩子阅读面不广,这些课外的教学方法,正是为了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高考语文总分150分,宏志班平均分达到111分,班级最高分刘仲明甚至拿到130分的高分。

进校时,这群农村的孩子英语基础普遍不好,是学习弱项。每个星期三中午,宏志班的教室就变成了“英语角”,每一位同学都必须用英语对话。英语老师把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英语课变成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课,硬是把孩子们的弱项变成了高考中的强项,150分的总分,全班平均分也达到了114分。

“今天你问了吗?”秦慈田对学生有一个要求,每天起码要问三个问题,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辅导时间,任课老师只要踏进宏志班就别想走出去,孩子们有问不完的问题,对任课老师来说简直就像面临随堂考。”对于“最会问的一个班”的评价,秦慈田很满足。

能力培养的果实是甜的。秦慈田留意到一个现象,宏志班高一的时候最用功,晚上在厕所点灯看书,下课也坐在位置上苦读,这些都是高一的事,到了高三,已经掌握学习能力的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样做没有必要,他们已经是一群自信的孩子了。

乐群和关爱是秦慈田最看重的品德。

在宏志班流行着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学习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对子,学生自愿报名成为“老师”,晚自修前半个小时,每天都有15对“师生”在教室里你教我学。这份辅导名单还是机动的。

生活上更不用说了,各个寝室里最醒目的标语就是“我们是一家”。叶晓波同学在《相亲相爱》一文中透露了发生在寝室里的一个小插曲:那年国庆放假,小朱的家在淳安,太远了,她选择一个人留在学校。而我们七个人却赶着回家。走之前那个晚上,我们七个人商量后各自写下了一封信藏在寝室里,然后七个人轮流每天打一个电话给她,暗示她藏信的地点。为的是帮她排遣寂寞,带给她安慰。给她打电话时,我觉得很幸福很开心。

这是宏志班自己的爱心工程,在互相的关爱中,他们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上帝”

“我想对我的学生说: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我想对家长说:不要轻言放弃,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还想对社会说:只要给孩子一缕阳光,他们必定会还你一片灿烂;我要对自己说:选择‘教育’,我今生无悔。”这是时任长河高中校长陈立群为《宏志》一书写的前言。

秦慈田说他特别喜欢这段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作为学生,要培养他们这样的主体意识;而作为老师,要像对待“上帝”一样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来自富阳的沈将华一向就很有个性,到了高三的时候,他提出不想上班里的英语课,而要改为自学。秦慈田在与他沟通分析后,竟然也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整整一个高三段,沈将华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学英语而没有参加班级的课程学习。在后来的高考中,沈将华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秦慈田因人施教的正确。毕业后的沈将华33岁就当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这位沈教授至今道来还口口声声说秦老师是他最佩服的老师。

还有一位叫冯琳的女同学隔三岔五地总是生病,不是头疼就是脚胀,甚至连从教室去食堂这段短短的路程都要两个同学携扶。秦慈田一趟一趟地陪她去看病,连周边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很快认识这一对师生了,“又来了,又来了”。但秦慈田却不烦其厌,在他看来,孩子在学校,家长都不在身边,自己就要做好他们的家长。然而,有一次去浙二医院看病后,医生的一番话却叫秦慈田如梦初醒:“她根本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她的病是在心里!”于是,秦慈田带着冯琳从医院回来后跟她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三个小时的长谈,用秦慈田的话说,“我把她好好地骂了一顿”。而这一顿“骂”竟然奏效了:冯琳从此就很少生病了。心里阳光,身体也健康了。

秦慈田把他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上帝”,然而,他所面对的这一群“上帝”其实都是很弱小无助的。

眼看带了4年的宏志班学生踌躇满志地进了高考考场,秦慈田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还没完,高考刚刚进行了一天,班上的葛晓岚晚上十二点却发烧生病了。秦慈田接到电话马上赶到学校宿舍。葛晓岚同寝室的同学为了不影响宿管阿姨休息,没有叫宿管阿姨开门。结果,秦慈田只好翻墙进了学生宿舍,再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扶着葛晓岚再爬墙出来。就诊、取药、挂盐水……直到天蒙蒙亮,才将葛晓岚安顿好。“那一宿没怎么合眼,第二天还要组织学生高考,不过孩子们都顺利参加考试比什么都重要。”秦慈田回忆起那一晚,笑容挂在他嘴角,就如同父亲回忆起儿女小时候的事情。

秦慈田就这样成了51个“上帝”的“爸爸”。

大家共同撑起的伞

长河高中宏志班2001年开办以来,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爱心企业出资资助了宏志班学生的全部学费与生活费;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拨专款补助孩子的生活所需,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资助这些“穷且益坚”的孩子们成长。

“不要总是带着感激去生活,我们不求回报”,多位不知名的社会人士在汇款单上留下简短一句话,温暖了这些苦孩子的心。

高考结束,在媒体的牵线搭桥下,杭州热心市民纷纷伸出援手,无法自筹学费的29个学生全部结对成功,他们读大学再也不用为钱发愁。

资助者有的直接汇款而没有留下身份信息,有的从小家境艰难感同身受,有的曾经受过别人帮助心怀感恩,更多的则十分赞赏宏志学子的刻苦求学精神。

笔者写作此文时,台风“格美”带来的阵雨正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偶尔抬头望着窗外雨中的行人,我想,此时如果多一些雨伞,给雨天里赶路的人们,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