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的化学反应 秦慈田和他的首届宏志班

2024-10-29

2005年10月,秦慈田(中)赴加拿大研学

2024年8月10日,首届宏志班毕业20周年同学会集体照

特约撰稿 陈华胜

宏志班开学的那天正好是个雨天。

秦慈田撑着一把伞走去礼堂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发现一个身着旧衣的学生正冒着雨冲过来。秦老师叫住他,慈祥地将一把伞撑起在他头顶。

宏志班20周年了

“2024年8月20日是我们首届宏志班学生毕业20周年,我们将回到母校长河高中举办一场同学会。现在,这些孩子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了行业的骨干,都是社会的精英。”秦慈田坐在我的对面,他在接受采访时抑不住欣喜地转动着手中的矿泉水瓶。看得出,他很期待这样的重逢。

首届宏志班毕业20周年同学会,在秦慈田心中一定有个“该有的样子”。

毕业4年后的学弟学妹毕业典礼上,首届2004宏志班的葛晓岚同学,就代表首届宏志班全班同学表示:每年捐赠1万元作为宏志基金,帮着母校一起拉扯弟弟妹妹们。

对于这些原本就家境贫困、读大学都是靠勤工俭学或社会资助的宏志生来说,他们刚刚有了一点点的能力,就想着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像他们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在那个开学典礼上,第一次看到了他的51名学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出身贫寒家庭的孩子由于营养不良等情况,普遍地比其他班级的同龄学生矮上一头,但是他们眼里闪烁的求知上进的欲望却来得更强烈。

雨在礼堂外面淅淅沥沥地下,秦慈田却分明看到新时代的曙光已经照耀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

作为长河高中首届“宏志班”的班主任,秦慈田从那一刻起就把宏志班当成了一个家。每个节假日,他几乎都是陪着他的学生们一起度过。他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好几种关系:师生、朋友、家长,为这些寒门学子撑起了一片晴空,他就是孩子们的依赖和依靠。

美好教育不仅在于普遍意义上的轻负高质,也在于个别意义的即便家庭贫困也可以安心学习且学有所成。

秦慈田也因此荣获“第一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

宏志班的“反作用力”

2004年高考,秦老师所带班级共51人,本科上线率100%,43人上重点线,不乏被清华、浙大等著名高校录取的高材生。

这样骄人的成绩让人们争相传颂:寒门出骐骥,宏志是奇迹!

但对秦慈田来说,宏志班带给他的“反作用力”同样来得激荡澎湃。

宏志班让秦慈田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更高的认识。

“宏志宏志,关键是这个‘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志向、志气的,教育就是要激发、焕发出他们的志向和志气。如果把教育看做是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提升教育的这种品质呢?”秦慈田喜欢哲学,所以他也总喜欢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先哲们早就提出过‘爱的教育’,教育要关爱人的品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如今的秦老师早已经走上了新的岗位,担任杭州第七中学党委副书记。走上管理岗位后,秦老师更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及新高考新课程改革,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作贡献,也为杭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宏志班的使命并没有结束。

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感激教育把我们塑造成一个能够理解、能够奉献、能够关爱别人的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当年就读宏志班的首要条件是家庭贫困,而形成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疾病、突发事故,当然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将来这些学生,如何看待这一经历,尤其是由于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家庭困难,学校应该补上这一课。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社会化。如果把教育看做是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提升教育的这种品质呢?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当时的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于2001年创办了浙江省首个宏志班。

何为宏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士不可以不弘毅。

被招进这个特殊班级的51名学生都是来自杭州市区和周边县市的贫困家庭子女,但他们都刻苦读书成绩很好——秦慈田记得,首届宏志班的中考平均成绩为457分,比市内最好的一级重高最低投档线仅低4分。

陈立群创办首届宏志班时挑选当时长河高中教科室主任、化学老师秦慈田为班主任。至于为什么会选上自己,秦慈田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我也曾是个苦孩子。”

1968年出生的秦慈田是淳安富文乡人,父母均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我们家住在山上,没有路,冬天下雪封山的时候,我们都得滑着冰雪下来。我就读的小学叫吴山村小,跟当时偏僻山村的小学一样,都是复式教学,1年级到5年级,只有一个老师,是个复员军人,语文、数学、体育、音乐都是他教,他还得负责给大家烧饭。”

这位复员军人出身的村小老师,自己也只在学校读过3年书,其他的知识是他在部队自学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乡村教师,给秦慈田留下了关于“老师”的最初印象。

“他就像我们的爹妈一样,给我们烧饭,给我们补衣服,把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我们。这就是老师!”秦慈田说到这里的时候,眼里含着泪光。

1986年,秦慈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他原本对哲学最感兴趣,后来却报了化学系。

“那天,我的班主任、化学老师章老师把我叫到他家里,他像对待大人一样地给我沏茶,还不时地给我续水。我们章老师不善言语,但他殷殷的期望,我还是读懂了,于是我就填了化学系的志愿。现在我明白了,老师其实就是一个传棒人,总想把手里的接力棒传下去。”

“我的成长经历让我对这些宏志班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我希望能够在他们身上起一点‘化学反应’。”秦慈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