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 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
感统失调
乱发脾气
从小干预
体育锻炼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手绘 章丹丹 通讯员 李彬
“孩子不听指令、坐不住,注意感统失调!”
“小时候不重视感统,将来成绩会受影响。”
在我们身边,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表现,如容易分心、动作不协调、情绪不稳定、走路容易摔跤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就需要当心孩子可能感觉统合失调了!
孩子学啥都慢 可能是感统出现了问题
5岁的小明(化名)从小就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好像干什么都要比同龄人“慢一拍”。幼儿园里,别的小孩都在蹦蹦跳跳愉快玩耍的时候,他还在笨拙地学跑步,也不会连续拍球;在生活能力方面,小明不会拿筷子、不会用剪刀,连自己穿脱衣服都很磨蹭;更让家人担忧的是,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时,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为什么我家小孩总是比别人要笨些呢?”见此情形,小明父母只好带着他慕名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儿童心理科周国岭主任医师处寻求帮助。周国岭为小明完善检查后,发现他在运动协调性方面表现为重度异常,前庭平衡和大脑双侧分化表现为中度异常,最终考虑孩子有明显的感觉统合失调。
据悉,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觉统合失调’则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简单说,就是大脑功能失调了,大脑没法统一身体其他部位有效地完成各个指令。”周国岭说。
针对小明的情况,周国岭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包括身体姿势、秋千、蹦床、拍球等前庭训练,有效提高了小明的身体平衡能力、双侧协调能力;在本体训练方面,周国岭主要运用小飞机,吊臂,仰卧起坐等项目进行训练,目的是为了维持身体姿势,提高小明的身体核心力量,提高身体灵活度及运动能力。
在长达半年的感统训练后,小明运动协调能力有了明显好转,能熟练地单双手拍球、跳绳等,情绪上也更加趋于平稳,终于慢慢回到了正常成长轨道上。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早期干预是关键
研究表明,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原因是遗传和大脑发育问题,还有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如:错过爬行阶段直接走路或爬行不充分、不注意精细运动锻炼、大人过度保护,限制过多或事事代劳、过度依赖学步车,以及家长要求太高,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儿童感觉失调主要以前庭觉失调、本体觉失调、触觉失调居多。
“有的父母认为,宝宝的身体不协调是年龄太小的原因,长大了自然就会正常。但感统失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完全自然消失,当感统失调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出现影响时,必须及时给予必要的矫正。”周国岭指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早期干预是关键。3岁前是预防期,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感觉刺激,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感觉统合基础。3-6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此时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感觉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往往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小时候走路太早可能会造成长大后感统失调。对此,周国岭解释,没有证据表明小时候走路早与长大后感统失调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般来说,婴儿学会走路的时间会有个体差异,一些孩子在11个月左右就开始走路,有一些可能到15个月或更晚。但大多数儿童的这些差异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表现,并不直接与感统失调相联系。
最后,专家强调,如果家长怀疑儿童可能有感统失调,建议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详细的评估和测试来确定是否存在感统失调问题,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