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荣威合体开店 几何并入吉利银河

从扩张走向收缩 新能源汽车子品牌大合并时代要来了?

2024-10-24

商报记者 郭雨昕

继吉利汽车集团宣布吉利银河与几何品牌合并之后,上汽集团近日也传来新动向,旗下荣威与飞凡品牌开始合并开店。这些动作背后,折射出车企们在新能源下半场竞争中的策略调整。

在经历前几年新能源品牌的快速扩张和“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后,市场现已步入新的战略整合阶段。在市场竞争压力和企业降本增效的现实面前,新能源子品牌战略收缩是否会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的汽车品牌最后将何去何从,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

荣威飞凡合并开店

新能源子品牌收缩成新趋势

与过去几年的新能源品牌独立热潮相比,近期一些车企开始采取战略调整,将旗下品牌进行整合,新能源子品牌战略收缩成为一种新趋势。

10月20日,荣威飞凡广州品牌店正式开业,实现了荣威飞凡的渠道体系升级。消费者可在新店中一次性看到荣威D5X DMH 、荣威D7、荣威iMAX8 EV、飞凡F7、飞凡R7等明星车型,不用再东奔西走。

自去年以来,飞凡回归上汽乘用车板块的声音愈发高涨。飞凡前身为上汽乘用车R品牌,定位高端新能源品牌,与荣威形成“双品牌”战略,曾一度承载着上汽集团向新能源转型的厚望,但销量表现并不乐观。今年2至9月,飞凡汽车月销量均不过千,9月销量仅为342辆。

飞凡的“新搭子”不止荣威。早在8月份,有消息称上汽计划将智己、飞凡两个品牌的研发业务将统一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包括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技术项目,由研发总院统一统筹,扩大开发规模,实现技术降本。

与上汽飞凡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吉利几何。10月9日,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宣布几何正式并入银河品牌,以“GEOME”作为银河系列中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推向市场。这意味着几何品牌将不再作为独立的品牌存在,而是成为银河品牌下的一个子系列。

价格战与降本增效背景下

收缩趋势是否将持续?

回顾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众多车企纷纷设立独立子品牌,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比亚迪已经拥有王朝系列、海洋系列、腾势、仰望、方程豹、军舰系列、e系列等子品牌;长城汽车旗下则有魏牌、欧拉等新能源子品牌;更有部分子品牌走上了独立上市的道路,例如5月成功赴港上市的极氪汽车(脱胎于吉利汽车),而广汽埃安的分拆上市工作也在按计划推进中。据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达到92.68万家。

随着市场洗牌速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正显著减少,部分新能源子品牌面临销量困境和资源分散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过剩现象严重,竞争力弱的品牌将面临淘汰危机。9月初,爱驰汽车正式宣布破产倒闭,成为市场洗牌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资源分配不均、运营成本高企也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的瓶颈。部分车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扩张子品牌和产品线,导致资源分散、运营效率低下。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给车企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在此背景下,战略收缩成为车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合并、整合新能源子品牌,车企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核心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合并还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为车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头部车企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战略整合和聚焦,进一步优化了品牌结构和资源配置。例如,吉利汽车集团通过宣布《台州宣言》,明确了“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

总体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步入战略收缩新阶段是市场发展和企业自身调整的必然结果。通过集中资源和优化品牌结构,车企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聚焦和资源集中,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