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死亡之谷”,实现“双向奔赴”

钱塘构建优质科创生态 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4-10-17

钱塘(新)区高教园区东区 (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

商报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姜慧君 徐佳伟 徐婧

自一片滩涂打拼而来的钱塘(新)区,是杭州最大的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完备,同时也坐拥全省最大高教园区,高校科教资源丰沛。这意味着,在钱塘这片531.7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蕴藏着大量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将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造福百姓。而科技成果转化往往要经历漫长且复杂的对接、试错和迭代过程,被称为“死亡之谷”。

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0月16日下午,钱塘(新)区举行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启动仪式并正式发布了《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方案(2024-2026)》《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若干扶持意见(试行)》,旨在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新城与大学相互赋能,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先行区。

事实上,从创新设立钱塘科学城,到推动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近年来钱塘(新)区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通过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快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持续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增值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钱塘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科技红娘牵线搭桥 让技术与产业“双向奔赴”

在钱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边在市场中“挖需”,一边在实验室里“挖宝”……

“多亏了技术经纪人,才能让我们的新技术有所进展!”此前,钱塘企业杭州宏德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在风机叶轮新技术的研发征途上遭遇了挑战。

得知这一情况后,钱塘技术经纪人张凤伟迅速行动,为企业找到了浙江理工大学一位在风机领域有着深厚理论基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随后,双方在短短两天内达成合作,不仅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速产品研发进程,也让专家的研究成果有了应用场景。

技术经纪人,由高校或科技机构内部选拔,被称作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一头牵着先进的技术和成果、一头牵着企业的真实需求,能精准助力更多创新性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钱塘(新)区集成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区内外高校资源和市场化机构,打造1个产学研联盟、6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X个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构建起“1+6+X”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其中,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已集成技术转移机构10家,入驻技术经纪人45名,走访对接企业1800余次。

今年以来,该中心更是积极发挥高效推动作用,走访至芯半导体、苏可安药业等企业50家,征集技术需求48项,举办半导体应用座谈会、大数据AI算法产学研座谈会等活动10场,联合众能光电公司申报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累计已促成产学研项目45个。

搭建校企共享平台 让科研重器“忙起来”

“科技红娘”张凤伟能在两天内完成牵线搭桥工作,还得益于“钱塘校融”这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平台汇聚了科技企业5905家,专家智库学者5935名,能借助AI大模型进行识别与搜索、特征标签赋权等算法,研判企业核心技术需求匹配专家。

“钱塘校融”的厉害不止于此,它还汇集了浙江省内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资源,为企业提供“仪器查询—需求提交—智能匹配—服务对接—预约使用”服务,让企业找得着、用得上最先进最高端的科研仪器,更好地进行产品创新研发。

钱塘企业杭州兴容科技有限公司,尽管掌握了高端的材料开发技术,但缺少与之匹配的高精度科研检测仪器,企业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困局。之后通过“钱塘校融”,该公司成功“牵手”浙理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借助中心实验室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顺利完成企业新产品表面形貌的观测分析,也为后续的产品研发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研发工程师们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确保产品研发及生产过程中无异样。”公司负责人透露,现在不仅检测周期时间大大缩短,每年还能节约近8万元的成本。

据介绍,当前“钱塘校融”平台覆盖区域内12个高校院所1532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累计向用户智能推送仪器设备1000余次,完成预约订单200余个。

开展“博士入企” 让科研成果加速生“金”

今年5月,钱塘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全面启用,瞄准打造高校成果转化的热门地。截至目前,综合体已引进东南、浙大、计量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社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检测实验室等入驻,并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组织钱塘企业走进浙大化工学院,推进浙大和东南技转中心生物医药专场对接会,开展科技进步奖项目、知识产权申报培训会等各类活动6场,促进全域科创增值化服务提质升级。

就在该综合体启用仪式当天,第七期“博士入企”行动如期进行,后续20家区内企业代表与“博士智囊团”代表完成签约,合作期一年。

“很感谢此次活动让我们与臻稀生物达成合作,希望借此次合作契机,转化落地我们的理论成果,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的同时探索更多应用价值。”与杭州臻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牵手”后,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徐海峰博士表示。

“博士入企”是钱塘特色产学研服务体系的核心,旨在将高校博士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高校知识溢出与成果转化效率。

截至目前,该行动已助力847位博士走进258家企业,下拨经费750万元,共形成论文、专利、奖项申报、平台共建等校企合作成果300余项,促成校企横向课题经费40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共享3600余次,节约设备测试费用达2200万元。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 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去年10月,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钱塘科学城牵头共建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成立,并作为浙江省唯一案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该联合体集“政校企”三方合力,除囊括钱塘区委人才办、区发展改革局等18个政府部门外,还汇聚6所高职学校、5所中职学校、5所本科院校,吸纳15家科研平台,并遴选产业链上下游45家企业深度参与。

今年以来,钱塘积极推动该联合体建设,指导联合体内学校动态调整增设集成电路技术专业、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等新专业5个,开设生物制药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等方向8个,联合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培养技术”等10门新课程。还推动建成了42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200余家,年均开展实习实训量达近15000人。

比如,作为联合体的牵头高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钱塘五大主导产业,相继建立7个人财物融通、产学研一体、师徒生互动的新型二级学院,今年还与远大药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浙江正泰中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的正泰数智低碳现代产业学院,在今年年初获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此外还有中国计量大学与方圆检测共建数字化质量检测与认证产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与向上创业园共建时尚创意现代产业学院等项目落地。

此外,钱塘还引进校友经济项目77个,落地亿元注册类项目1个,亿元固投类项目1个,签约10亿元项目1个,招引上规社零企业1家。

破解两头难问题 科技创新不用等“贷”

凭借76分这个企业创新积分,杭州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预想能申请额度为1000万元的银行授信。

众能光电主要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行业壁垒较高,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生产规模较大,前期投入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直很强烈。

作为研发创新型企业,有技术、缺资金是这类企业普遍会遇到的“成长的烦恼”;而作为金融机构,面对企业发展潜力存在“看不准、难把控”现象,因此贷款很难办理。

掌握双方的“痛点”后,钱塘创新推出“国家创新积分制+企业创新贷”试点模式,为区内科技型企业进行创新能力精准画像,依托大数据精准对应企业融资贷款额度。

有了“企业创新贷”,众能光电的烦恼很快被化解:没有固定资产,就拿创新能力来“抵押”,钱塘“企业创新贷”从技术创新、成长经营、知识产权等6个维度入手,形成具有钱塘特色的包含33项指标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后台综合分析指标信息后,形成企业创新积分得分,以“积分”对应“银行授信额度”,实现“创新积分”与信贷额度的量化转化,最终将无形的技术资本化作了实实在在的银行授信。

在提交贷款申请3天后,众能光电最终收到了杭州联合银行下沙支行1500万元的授信,比预授信额度还要高,这笔钱也极大减轻了企业的运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