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角色筑司法和谐,多平台联动创调解佳绩

2024-10-15

商报记者 文/ 王珮琪 应丹 摄影/视频 李子逸 制图/盛菲菲

在这里,争论会化作会心的微笑,曾经因争执而面红耳赤的人们最终能够握手言和。当你步入上城区人民法院的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世间百态尽收眼底。而最显眼的,是那个始终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调解工作的身影。

朱学军已经在民商事审判与调解领域深耕超过三十年。他坦言,这段漫长的“旅程”中充满了欢笑与痛苦,喜悦也交织着泪水。然而,凭借着对职业的热爱以及肩上的那份责任,他始终活跃在行业前线,不断前行。

线上线下齐开工,调解24小时“不打烊”

“调和、调顺、解忧、解难”。步入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这几个词立刻映入眼帘。即便是在午休时段,朱学军依旧在伏案工作。他的身后是满满一柜子的荣誉,每一枚奖章都是朱学军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的见证。

“我从1992年开始担任法官,一直在从事民商事审判和调解工作。”朱学军向我们介绍,所谓的民事案件中包括了婚姻家庭纠纷、抚养权、探望权、相邻权等多种类型,商事案件则涵盖了买卖合同,金融借贷等。

当谈起调解工作室成立的契机时,朱学军讲起了当时遇到的情况。“长时间下来我们发现案结事难了。很多老百姓打了官司,拿到了判决书后,他的心里总是不服气,总觉得法官的判决没有达到他想要的预期。咱们的判决是刚性的,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判决以后总会一方胜诉,一方败诉而难以两全。那么从保障民生的角度出发,如何通过我们法院的工作,通过调解、协调这些柔性的手段,来化解双方当事人之间紧张对立的情绪,使双方当事人能够接受纠纷的解决方式,这个就成为我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也为了真正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朱学军在院党组支持下大胆创新,集思广益,在2009年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了浙江省首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扩大服务范围,朱学军和团队还巧妙运用互联网的亲民效应,在2009年3月30日开通了账号名为“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的博客。账号内会发布一些调解典型案例,并以此为桥梁与网民进行真情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还从博客发展到微博,现在还有了微法院、共享法庭……我们想让调解工作室24小时‘不打烊’。”

除了在线上设立调解工作室,朱学军还走进社区街道,在采荷街道、凯旋街道等地挂牌成立了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联络站。“我还记得当初没有微法院、共享法庭的时候,我们组建了QQ群。群里有司法所长、调解员、司法助理员,我们就可以通过QQ视频的方式进行远程调解。” 依托线上线下的多个平台,朱学军化解了很多矛盾纠纷。

而朱学军的身份,不仅限于一名法官,在许多老百姓的心里他更是一名“金牌”和事佬。每晚七点打开电视,你便能在《和事佬》这档栏目里看到朱学军的身影。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上门调解纠纷,为群众排忧解难……自2010年1月1日栏目开播以来,朱学军就不停歇地奔波于节目调解一线,不仅解决了矛盾,还向广大观众提供了生动的普法教材。如今节目开播已近十五年,截止到2024年的6月份,朱学军参与播出的节目已有2279期。

三十余年的兢兢业业与辛劳付出,使朱学军面对“棘手”案件时,常能“化干戈为玉帛”。自1992年至2020年,朱学军共接案84160件。同时,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经过十多年运行,截至2024年6月已累计调处民商事纠纷52078件,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包括和事佬进社区的指导)31338件,接待调解咨询76279人次。切实为加强矛盾纠纷诉前过滤、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真诚之心绘就和谐社会画卷

“遇事先冷静,冲动惹祸根,亲友情谊重,阖家天伦欢。”在调解工作室的墙上,我们还能看到“百字调和歌”“调解五入法”等调解方法。面对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当事人,朱学军时常会让他们在调解前读一读这些词句。形形色色的案件,不同的案件当事人,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这一路走来,朱学军也在调解领域有了自己的见解。

“从事我们这个行业,我觉得首先要热心调解、热爱调解、善于调解。调解不是和稀泥,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但给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时,要寻找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要将情、理、法相结合。”

或许许多人会认为民商事案件的调解难度并不大,但实际上,在民事案件调解中,让当事人做出一定的让步是非常困难的。朱学军说:“因为这往往涉及到个人的利益,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双方当事人做出妥协和退让。”

数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朱学军发现,在调解过程中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案子到我手上之后我就会想,如果我是这个案子的原告我会怎么样?我会怎么说?如果我是这个案子的被告,我会怎么抗辩?”

朱学军分享了一起给他留下了很深印象的案件。“有一次是一对母女俩要打官司,老母亲起诉法院要求女儿还30万。当初看到卷宗后,如果法槌一敲判下去,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朱学军考虑到两人的关系,认为里面肯定有蹊跷,所以就先找来了老母亲聊起了家常,站在老母亲的角度分析问题。而后又找来了老母亲的女儿苦口婆心地开导。最终在朱学军的反复调解后,母女俩的矛盾成功化解,相拥而泣。

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法律工作者,朱学军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要灵活分析事件,朱学军认为在这份岗位上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我们必须要有一颗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心。我从事调解工作整整15年了,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为当事人排忧解难,这就是我认为的工匠精神。”

数十年的历程、上万件的案件……朱学军回想起以往,既有欢笑也有泪水。“调解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在办案中我会有定分止争的信心,也会有无法达成握手言和的遗憾。但是我一直会努力,因为在浩瀚的法律世界里,有两样东西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一是每一缕阳光下那熠熠生辉的天平,二是每一枚法徽后那为了正义而跳动的心灵。我感受着法官这个职业带给我厚重的荣誉,感受着内心充盈而平静的幸福。”

从实体调解工作室到网上调解工作室、社区调解工作室,再到电视调解工作室。朱学军一步步走出法院,探索搭建更能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多元调解平台与载体。而他也希望能够在未来把善于调解、热心调解、热爱调解的人才纳入调解团队,为整个杭城的和谐平安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匠心筑梦

劳工荟

“郑”在点评:

朱学军法官长期坚守审判一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真正做到每一起纠纷案结、事了、人和。

首先是办案的高手。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细心、真心和责任心来化解矛盾。把法律的刚性和为民的柔性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办案高手。

其次是调解的能手。把“枫桥经验”生动实践于日常工作,在调解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化解在基层。

三是当事人的帮手。在办案中,他常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判断,替当事人着想。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警钟长鸣,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四是法治宣传的好手。他法条娴熟,与调解工作室成员一起提炼出了调解“五入法”,总结调解“心语”“百字调和歌”等,还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普法讲座,用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略显艰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解剖。

五是院领导的助手。主动做好院领导交办的工作,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做一名亲民爱民为民的好法官。

浙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会长

郑荣胜

榜样力量

上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郑亚:

2008年3月,我进入恢复成立的预备审判庭工作,主要工作是配合朱学军法官办理民商事案件的调解、开庭审理等工作。

作为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免不了要参与案件的证据交换以及合议庭在合议时做好记录等工作。朱法官的庭,是我最愿意参加的,因为他在庭审中,非常有节奏感,程序也很到位。而且非常善于给双方当事人充足的表达观点机会,从而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当事人眼中,朱学军法官更大意义上是他们的“法律顾问”,他没有一点法官的威严架子,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当事人倍感亲切,觉得法律能切实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对当事人,朱学军法官总是尽量理解他们的苦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多次轮换岗位,幸运的是,在2021年初,我又回到朱法官的身边,继续担任他的助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朱学军法官就是这样一位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好法官。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和事佬》栏目记者张岚:

曾经提到朱学军,总是要把他跟一个身份联系起来——法官;如今说起朱学军,又会把他跟另外一个称呼联系到一起——和事佬。的确,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双重身份的人,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游走于街头巷尾,行走在正义与法律之间,为人调解家长里短,为人化解矛盾纠纷。经年累月,从不间断。

他是正义和爱的“天使”。朱学军的一身正气源于他的法官身份。多年的办案经验,使得他在调解中,始终牢牢把握住调解的核心,那就是法律。一切调解都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将矛盾层层剥开,向和解步步推进,最终帮助双方圆满解决纠纷。

他也是真诚微笑的“精灵”,是工作的“拼命三郎”,更是求助者的“定心丸”。《和事佬》开播以来,朱学军成为参与调解次数最多的和事佬,也因此被评为“杭州市首届十大金牌和事佬”。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及赞美,朱学军还是那么地谦和、热情和认真。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

全国模范法官

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浙江省劳动模范

浙江省十佳调解能手

浙江省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

浙江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杭州市劳动模范

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杭州市十佳调解能手

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