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 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2024-10-08

马东峰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

如今的良渚,一处处绿化、一个个细节,都是人们理解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一块块拼图。走进良渚博物院,这里有常设的展览“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包含“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并用数字化展示等手段,融入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另外,还有临展“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良渚博物院30周年特展:一个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

为让良渚文化“活”起来,近年来,良渚博物院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努力。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将其归纳成了三个方面:构建学术研究新格局、搭建展览交流新体系、探索社会教育新路径。

“围绕良渚学学科体系,我们持续开展中华玉文化中心、良渚文化数据库、中国早期文明专题图书馆等专项建设,先后出版了良渚文化的有关学术专著近百册。”马院长书说。

马院长说,在搭建展览交流新体系上,良渚博物院立足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特点,构建个性鲜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展览体系,推出一系列临时展览,内容涵盖良渚文化、玉文化、早期文明比较、历史专题等。比如,2019年,以良渚文化为原点,构建起以研究型原创展、国家大型展会、线上展览集群的展览新体系,打破博物院物理边界,以更加多元、立体、丰富的视角拓展博物院功能内涵。在探索社会教育新路径方面,良渚博物院以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转化为落脚点,以多年龄段、多文化层、特殊群体为着眼点,与多学科、跨领域的交互融合为切入点,形成良渚教育理念,打造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项目。

近年来,良渚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动作频次亦在加快。从去年的中希文明对话、良渚论坛,到今年的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的对话活动等,良渚文化的国际交流一直在考古、研究等方面与多国保持着密切的国际合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不只是一个‘点’,而是可以无限延展,包括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多样化产业发展等。”马院长说。

曾经的良渚,是一块遗迹。今天的良渚,是中华民族之精神坐标。明天的良渚,将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