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连接良渚文化 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

2024-10-08

梅娇寅 舞态良渚的项目发起人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如何与遥远的文明建立起连接?在书本上学习良渚文化的知识、在博物馆参观出土的文物、在良渚遗址公园感受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痕迹……这些都是我们感知良渚文化的方式,也有一种更感性的方式让人们与良渚文化建立有情感和深度的关系,那就是舞蹈。

舞态良渚的项目发起人——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梅娇寅通过提炼和重构人与自身、他人、社区、自然间的关系,把良渚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舞蹈教育与创作中,开发一种传承良渚文化社区的舞蹈教育来助力申遗,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5C战略(可信度、保护、能力建设、宣传、社区发展)评估指标的“社区发展”要求。

为什么叫“舞态良渚”?

梅娇寅解释道,“舞态”的核心在于连接。以舞蹈连接自身、连接社群、连接所在环境。舞态良渚系列将舞态与良渚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相结合,探寻舞蹈与良渚文化的精神连接。

梅娇寅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世代生活在瑶山对面的梅家里,对良渚这块土地,对良渚文化,感情很深。意大利留学11年后,她回国在杭州师范大学当老师。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了解良渚,认识中国的文明。

2018年,梅娇寅向良渚遗址周边社区和学校发起了“舞态良渚”社区舞蹈教育公益活动,历时6年,共创作7部沉浸式作品,包括《良渚符号》《良渚之赋》《丰收乐舞》《瑶山雅集》《莫角山雅集》《博物院雅集》《大屋顶雅集》。以作品《良渚符号》为例,创作者从文物符号解读入手,选取良渚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陶罐及其刻画符号,提炼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方式来表达。

除了舞蹈动作编创,与文化遗址环境交融的场景设计也是增强互动体验的要素。作品《丰收乐舞》选取良渚遗址中埋藏炭化稻谷的池中寺粮仓遗址及其周边的稻田区域,融合舞蹈、音乐、装置艺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设计场景路线和互动方式,营造沉浸式、趣味性的体验。

今年,“舞态新遗:沉浸式舞蹈活态赋能文化遗产”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授予2024“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探索之星。“舞态+”文化遗产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巧妙融合文化遗产,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创新,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融合,让观众多维度沉浸式体验古老文化的内在力量,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

此外,梅娇寅还将提炼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创意舞动课程,在学校、博物院、艺术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地开展,让文化遗址的概念走出物理空间,走进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良渚文化的生命力正在延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