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四夜、跨越4000多公里 新疆6岁心衰女孩成功植入人工心脏

刷新国内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年龄之最

2024-10-05

商报讯 (记者 王然 实习记者 冯嘉宁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叶佳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下称浙大儿院)近日完成了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为一名6岁10个月大、体重仅12公斤的女童依依(化名)成功植入了Jarvik2015心室辅助装置。记者从医院了解到,这一手术不仅刷新了国内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的最小年龄和最低体重纪录,也标志着我国在儿童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6月,依依因身体不适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情迅速恶化,医生建议转至上级医院。7月4日,她被紧急转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其间,当地医院与浙大儿院心脏中心进行了远程会诊,接受了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后,情况反复,非常严重。

眼看依依的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经当地医生建议,家长决定带依依去千里之外的浙大儿院寻求最后的希望。历经四天四夜,最终救护车于9月1日抵达浙大儿院。此时,她已处于心衰终末期,情况极为危急。

经5天左右的强化抗心衰治疗,患儿撤离了呼吸机。可是好景不长,两天后,依依再次出现心率增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乳酸升高等心源性休克征象。由于病情多次反复,情况一次比一次严重,为争取移植时间,保护重要脏器,由浙大儿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舒强教授带领的诊疗团队于9月9日为她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让心脏暂时休息,并等待心脏移植。

初上ECMO时,依依的全身情况明显改善,休克很快纠正。但新问题出现了,她的心脏功能比预想得还要糟糕,无法撤离ECMO。舒强指出,随着ECMO辅助时间延长,患儿左心室收缩会越来越无力,主动脉瓣越来越难打开,随着而来的是肝脏越来越大,尿液越来越难利出。诊疗团队加强抗心衰治疗,用上连续性肾替代,效果依然不佳,感染、出血及心脏长血栓的风险一直威胁着依依的生命。

面对心脏供体遥遥无期的情况,诊疗团队展开多次多学科讨论,综合评估患儿病情,一致认为需要用心室辅助装置来置换ECMO,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9月13日,Jarvik2015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顺利进行,然而术后恢复过程却充满了挑战。依依先后出现了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等并发症,但在医护团队的日夜守护和精细调整下,她最终成功撤离了ECMO和呼吸机,病情逐渐稳定。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依依的生命,也为儿童终末期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舒强介绍,Jarvik2015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在儿童心衰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浙大儿院作为该装置的海外临床与培训基地,已启动相关安全性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依依的救治经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医院医护人员自发为她捐款,并申请了15万元的专项医疗基金。同时,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也为她建立了爱心账户,社会捐款目前已达82万元。因患儿家长语言沟通不畅,浙大儿院积极联系维语志愿者,并为他们申请院内针对异地就医困难家庭设立的邻安小家项目,为患儿家长提供免费的临时住所。舒强说,这些善举不仅为患儿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更给予了这一家人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据了解,术后两周,依依已能发声,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之后的治疗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祝福依依勇敢坚持,迎接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