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时光留下的礼物 向每一位游客讲述西湖的前世今生

2024-09-24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指挥保障中心

吴永盛(BIGGTV小木匠) 摄影师

章俊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导、设计学博士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王媛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何寅杰

西湖之美,变化万千,春夏秋冬,各有不同。西湖三杰带来了铮铮铁骨,白娘子与许仙赋予了爱情色彩,还有两位“老市长”苏东坡、白居易……这些家喻户晓的“传奇”赋予了西湖独特的美。

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89号,树木林荫下,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三大馆区之一的西博馆区坐落于此,馆内记录着千年里这汪湖水发生的点点滴滴。

王媛、何寅杰,深耕博物馆一线工作近20年,向每一个来寻找答案的游客讲述着“绿宝石”的前世今生、历史渊源。“我们既是博物馆的窗口,也是连接观众的桥梁。”从业至今,王媛说,游客的文化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早已不再满足“到此一游”,还想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最初,观众往往是走个过场,走马观花式参观,并不会给予反馈。但是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展前,早早就做足功课。很多游客提出的问题是非常专业的。”王媛透露,正因如此,才需要讲解员们努力地钻研业务,提升讲解水平与社教策划能力。

而在往来的游客中,有一群痴迷的文博爱好者,愿意不远千里见证一场展览的开启。以苏东坡纪念馆为例,每年都会有全国各地的“苏迷”慕名而来,“老市长”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和一般单独成立的博物馆相比,西湖博物馆总馆由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名人纪念馆组建而成,三大馆区的“特长”各不相同,如何将各自的特色教育资源串珠成链,是王媛、何寅杰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话题。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博物四季· Museum Walk“东坡有约”中秋系列活动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隆重上线。让一众见过世面的“博物馆迷”们也不由得连声赞叹。活动将“西湖”和“苏东坡”两大IP结合在一起,集合了“苏东坡传说”、官窑青瓷、西湖文化及传统节俗。通过领取通关秘籍,观众能够沉浸式打卡苏东坡纪念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西湖博物馆,吟诗、写字、品香、赏画,现场换装,让参与者们感受了一把“老市长”的风雅生活。

“包括剧本编撰、关卡设置都是我们一手完成的,从创意设想到最后的落地呈现,我们大概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何寅杰透露,除了不断丰富专业内涵,策划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早已成为团队成员的日常,这些分散在不同点位的一线文博工作者,只要有时间就集合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为了讲好西湖故事,守住这份时光留下的礼物,王媛、何寅杰也将自己练就出“十八般武艺”,加深对西湖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群体推出宋韵寻踪、博物四季、西湖寻宋、专题研学等系列活动,通过讲解、活动、课程、展览、新媒体、非遗技艺研习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前来观展的市民游客读懂西湖深厚的人文底蕴,打造西湖边全民共享的文化体验空间。

护卫西湖20余年 “客流量”与“大安全”交织背后的“守护者”

国庆长假即将到来,对于西湖景区综合指挥保障中心主任苏元元来说,意味着又一场“硬仗”即将开启。2023年十一期间,景区共接待客流量368.91万人次,较前年翻了一番有余。

游客纷至沓来,给景区带来了除了流量,还有一些无形的管理压力。但近年来,“读屏”时代的到来,一张看不见的“智慧网”联通了景区内外的每一处角落,汇集起纷繁复杂的运行数据,让治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行车数量、拥堵指数、人流管控……在西湖风景名胜区指挥中心的中控室,一块蓝色的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各种数字。鼠标点击,大屏镜头还能迅速变换模式,从“数据表”推近至“特写图”,绿色代表正常,红色代表预警,工作人员从不断变化跳动的数字中及时捕捉信息,还能调取人流聚集区域的监控画面。

几乎全域覆盖的“电子眼”不仅可以监测人流量,也能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但是在5年前,要想掌握现场客流的动态,只能靠一线人员拍张照片再传回。“断桥残雪作为西湖十景之一,是很多人必去的打卡点,每逢假期,整个桥面上的游客摩肩接踵,现场情况怎么样?是否到达客流最高承载量?这些我们都是没办法实时掌握的。”苏元元回忆。

自从2000年大学毕业步入工作至今,这位老“西湖人”已经围着西湖转了24年,其间,见证了西湖综保工程、西湖申遗、G20杭州峰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四场“大考”。

2002年10月,杭州西湖景区宣布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天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苏元元对此印象深刻,“免费门票政策前,到了晚上景区是没有什么人来往的,政策启动后,围栏消失了,客流量也随之直线攀升。”

人潮涌动下,城市整体经济提升迅速,但对于像苏元元这样的景区“护卫者”来说,压力不小。“人从众”现象背后,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多,每逢节假日,一颗悬着的心从未放下。

“但是2019年数字化工作启动以来,情况得到极大好转。”苏元元介绍,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值班室的工作人员科学精准做出决策。

当飞来峰景区、北山街、白堤等热门景区出现客流峰值时,指挥中心的值班人员可以通过全域地图显示的各支路情况,预警现场工作人员采取临时设卡、外围引导、逐步放行等措施疏散人潮。

当意外情况发生时,还能够第一时间通知辖区内的网格员赶赴现场,同时联动公安、医疗等部门共同协助处理,保障游客安全。

今年的国庆长假即将到来,在“客流量”与“大安全”的交织碰撞下,他们面对的是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挑战,苏元元和同事也将再次“变身”,为守护平安西湖而战。

西湖的变化很小 但对摄影师来说,多少年也拍不完她的美

“西湖四季各有特色,我认为秋季是拍摄西湖的最佳季节。”吴永盛说。

吴永盛今年41岁,杭州人,是一位拍摄西湖多年的摄影师。“我出生在千岛湖,从小对湖泊就有特别的感情,但西湖给了我关于湖泊最好的记忆。”在吴永盛看来,西湖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世界。

吴永盛小时候喜欢在湖滨一带游玩,真正爱上西湖是在二十年前的一个夜晚。“那个时候我刚毕业开始工作,有一次去苏堤玩,天色渐晚后看到了城市璀璨的灯光倒映在西湖上的光影。”吴永盛说,他现在还能记得当时内心的澄静,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是西湖让他彻底的静下来。

有了这一刻放松,吴永盛渐渐地喜欢往西湖的西面走,往山里去,去到湖山之间,感受西湖山水人文。在西湖边他看到了湖边花丛,亭台楼阁,林荫小道,溪水石涧,林林总总的美好。他想把这些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呈现给所有人。

“在杭州生活二十多年了,拍摄西湖也有很多年了,西湖的变化真的很小,这也是西湖最可贵的地方,西湖最大的变化在于她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但她始终是我们记忆中最美的样子。”吴永盛说。

西湖四季各有特色,但吴永盛认为秋季是拍摄西湖的最佳季节。秋季的西湖,树叶渐黄,与湖面的倒影相映成趣。北山街,杨公堤,曲苑风荷红杉林,小瀛洲的九曲桥……这些地方可以直观的看到苏轼诗句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

几年下来,拍摄西湖吴永盛自有一套方法。比如只选择清晨太阳升起前后的这段时间;比如用大逆光的拍摄手法。再比如喜欢一个人不受干扰地在湖边思考和创作。“早晨和傍晚,光线柔和时最适合从多种不同角度捕捉西湖美景,但我还是喜欢早晨的西湖,此时西湖边比较安静,适合摄影创作。”吴永盛说。

拍摄西湖的经典机位很多,都很出片。除了网上总结出来的经典机位,吴永盛也希望和摄影师朋友们一起去发现更多新鲜视角,拍出大家都爱的“梦想天堂——西湖”。

捧一把西湖水,“装”进奖牌 对于创作者来说,西湖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生活美学研究所负责人

西湖,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定义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对身处杭城的设计师而言,西湖更是一方容纳万物乾坤的福地。她给予设计师灵感、创造的潜能以及市场。

2021年11月,数轮比稿竞标后,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设计的任务,落在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章俊杰肩上。

“什么元素能代表杭州?我首先想到了西湖。”章俊杰说设计之初,他和团队翻阅了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水图》十二卷后,在《水图》第九卷“湖光潋滟”中寻得了共鸣。于是,他们决定将一捧西湖水“装”进奖牌,嵌入断桥、三潭印月剪影,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西湖,走进奖牌,熠熠生辉。

有了创意灵感,章俊杰和他的创作团队开始去西湖找水。从随手记录水波的日常灵光乍现,到电脑建模,再到样品试制,奖牌设计稿历经20余轮大小改动,终于如愿。章俊杰坦言,每一次改动,都是设计思维的重构,唯一不变的是初心:要用自然灵动的水线条,表达杭州的灵动气质。

最终,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取名为“湖山”。奖牌正面用凸出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城画卷。湖水潋滟,山峦起伏,展现了运动健儿不断攀登高峰的体育精神。

章俊杰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素生设计机构(SOZEN)的创始人,他一直倡导生活美学设计,如今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美学在消费市场领域的创新应用路径。他创办的工作室面向不同的市场,已经推出了包括素生、手心里、激流等在内的多个品牌。

“西湖文化给了我很多的创作灵感,比如‘手心里’这个品牌,有一款主打产品是荷叶状的金属书签,这就是来自西湖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夏日记忆”。章俊杰说。

另外,章俊杰所设计的作品“宋韵江南”是以园林窗景为灵感做的书签产品,也是有西湖文化的浸润。“春题湖上”书签作品,以湖光春色为灵感,将“船”“桥”“柳”“鸳鸯”等西湖春日的美景融入方寸之间。

“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西湖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章俊杰说这些年,随着西湖的开放,西湖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这种开放的自然山水环境,展现了杭州山水人文城的气韵和开放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