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

——进化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2024-09-17

通往欢潭古村落的主要通道,亮灯后的岳桥两侧水面上浮起《满江红》的诗句,让游客瞬间感受到岳园的“忠义”气氛。

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全貌

大汤坞新村俯拍

编者按:

改革激活力,创新添动力。

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杭州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驱动进步,以“稳”“进”“立”的坚实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数据或许枯燥,但它却承载着时代的脉搏与变迁。本报推出“强基固本向未来 数读杭州新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国企改革、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新变化、新成就,展现新时代“杭州样本”。

商报记者 汤佳烨 摄影 邱仁森 制图 蒋中杰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常常渴望远离喧嚣,寻找一片宁静之地。杭州主城区驱车向南40公里,约一小时,萧山区进化镇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理想去处。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天地、一域一风光。数据显示,2023年,进化镇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3万人次,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7.9万元。

从闲置的老房屋到精致的欢禧民宿,从老旧厂房到拔地而起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从荒废的水电站到爆红网络的悬崖咖啡馆,是什么力量引领进化镇的乡村发生巨变,让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让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去年村集体收入超400万元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欢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梅李栋自豪地介绍道。欢潭村因南宋名将岳飞率兵抗金路过此地而得名。相传岳飞与将士们在村口的一口清澈泉水边休憩,因饮水而欢的故事流传至今。村民们将这口清泉命名为“欢潭”,村子也因此得名。

近年来,欢潭村以讲述南宋故事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持续推进。昔日破旧不堪的村庄经过整治,焕然一新。青山绿水环绕,村民们享受到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沿着近千米长的欢潭老街漫步,两侧商铺林立,笋干、冻米糖、松花麻糍,各种农副产品、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业态分布两旁,“古商道”焕发新活力。

“以前这条路很窄的,全都是泥巴路,很不方便的,你看现在石板铺好、柏油浇好,来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欢潭老街的杭州萧山泰禾祥麻糍店前,店主徐钱权一边做着松花麻糍,一边慢慢讲述他的故事。

生于兹长于兹,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徐钱权先后辗转于江西龙虎山、横店影视城二十余年。在外打拼多年,徐钱权的麻糍销售走俏,收入颇丰。

2019年,进化镇人民政府与萧山区国资经营总公司及浙旅蝶来酒店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欢潭村作为首个合作示范项目,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家乡的发展前景日益明朗,徐钱权在浙旅蝶来酒店集团负责人的多次邀请下,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当听到家乡需要我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环境美了,乡风好了,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宋韵古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的“打卡”。村民们凭借着老底子的手艺和技术,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吃上了旅游饭。徐钱权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也越过越好。

不仅仅是徐钱权,还有许多像他一样返乡参与家乡建设的年轻人。欢禧民宿的主理人傅楼霞便是其中之一。在民宿的活动配套公区,傅楼霞专门配备了一个咖啡区,取名欢禧咖啡,成为了民宿新的亮点。活动配套公区原来是江南织造厂,通过产业招引被赋予新生命,不仅装饰别出心裁,更成为集党建引领、便民服务、文化引导等于一体的“红色驿站”。

“厌倦了每天奔波在路上的日子,一度不知道自己奋斗的方向在哪里。” 傅楼霞正在为客人做咖啡,满脸幸福,“开一家民宿,陪伴在家人身边,留在家乡,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欢潭,认识这个千年古村。到杭州,能领略南宋皇城。到欢潭,能领略南宋乡村。”

曾经的欢潭村,村内空心化严重,人气缺乏。如今的欢潭村,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着力推动合作共建,村集体收入超400万元,实现飞跃性增长,比2016年翻了近5倍。欢潭村还将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美食等相结合,积极探索村民入股、村企共建等新模式,实现强村富民同步走。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村民的更好生活。这几年,来欢潭的游客越来越多,催生了本村村民和周边村民发家致富的新希望。”梅李栋说,“接下来,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宋式婚宴基地,把宋文化更多植入到村庄运营中,还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让村民更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生活。”

此时,欢潭的新征程还在继续,而萧山的乡村文化旅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展馆经济”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 去年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140.33%

青砖黛瓦、创意壁画、乡村振兴号火车头……走进大汤坞新村,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湾里印纹陶窑址的所在地,也是“布衣都督”汤寿潜的故乡,更是萧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传统古村之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在大汤坞新村,10分钟的步行距离内,能抵达两处极具文化价值的地标——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和汤寿潜故居纪念馆。前者,不仅是国内第一家以印纹硬陶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更展示了春秋战国先民高超的手工技艺,将千年历史的古陶风貌,形象而具体地铺陈于游客眼前;后者,不但讲述了 “布衣都督”一生清廉、为民请命的感人故事,还再现了历史的风云进程。

“以文化带动旅游,乡村博物馆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我们要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 大汤坞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校表示大汤坞新村探索一条以“展馆经济”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在汤校看来,这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乡村愈发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一大目的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今年6月,当地的乡村博物馆群又添新成员——茅湾里陶瓷艺术馆,接下来,这里每周将至少举办两场非遗体验研学活动。

找准了文化与旅游的最佳连接点,大汤坞新村的文化旅游发展步入了快车道。除了乡村博物馆,大汤坞新村还建成了乡村清廉漫画创作中心、召开了体育幽默画展、举办了“浙有善育”乞巧文化节,越来越多“聚人气”“接地气”的活动落地于此。

“三分靠禀赋,七分靠打造”。2022年大汤坞新村村集体收入为50.45万元,2023年达到121.25万元,短短一年时间增加70.8万元,同比增长140.33%。“美丽乡村的建设,我们跑得快,这两年村庄的发展是飞速的!”汤校对未来充满信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下一步计划招引乡村跨境电商、智慧农业基地、文化数字项目,将大汤坞新村转变成‘文旅融合精品村’,促进乡村振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咖啡馆营业5个月吸引近3万人次游客 “潮文化”不走寻常路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个个乡村蝶变、振兴的故事正在发生。

在太平桥村,废弃十余年的蓄水电站摇身一变成为悬崖咖啡屋,自然生态与机车文化跨界联名,成了彰显“潮文化”的网红打卡地。咖啡馆全名是“大岩Coffee·跑山组Club”,因紧挨着一处垂直山壁,才有了“悬崖”咖啡的名号。

“咖啡店老板是个95后,是机车跑山组的队长,开店的思绪他应该是早就有了,村里跟他沟通商谈了大概一个星期定址在这里。”太平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高烽对于能够引进这家咖啡店十分满意,新的旅游业态成功开发,让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慕名而来,不乏绍兴、宁波、上海等地的游客。“新消费时代,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去年8月开业到12月底,咖啡馆已经接待了近3万人次游客。在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增添了山村的人气。”

当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山野与兼具流量的咖啡馆相互融合时,乡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今年“五一”假期,进化镇旅游热度创下新高,背后的秘诀之一便是拥抱年轻消费群体。据统计,“五一”假期,进化镇累计接待游客2.02万人次,旅游消费159.6万元。

作为一名年轻的85后的村书记,华高烽希望能够走一条与其他村社不同的建设之路,他对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寄予厚望,但也没有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积极投入“进化飞鸡”品牌的建设。“只要是立足乡村实际、源自乡土特色、聚焦乡村振兴的产业和业态,都值得探索尝试。”

华高烽认为,之所以能引进好项目、引爆网红点,主要还是“三个敢”字:第一是敢想,要打开思路差异化竞争;第二是敢干,认准目标就要一干到底;第三是敢担当,要为村庄发展担当,也要为来村投资者担当。

今后未来乡村建设,太平桥村将以年轻、潮流为核心理念,华高烽表示目前太平桥村有100多亩园地正与乡贤商谈建设规划中,有5亩建设用地正在审批中,计划打造水库露营地、精品民宿等项目,把“流量”变“留量”,化“存量”为“增量”!

除此之外,太平桥村还特别关注到了大岩山的旅游资源价值,已着手规划大岩山山顶建设观景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有了一定的名气和流量,太平桥村将会入股一些投资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也可以解决一些村民的就业问题。”

“养在深闺”的太平桥村已经萌发乡村旅游的“翅膀”,从大山深处走向远方;而越来越多游客,也将从远方来到这里,体验向往的生活。

■记者手记:

生长、变化和发展

从游客变成采访者,身份的转变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南部小镇。站在杭州全域看,进化镇与生俱来的“硬件”并非得天独厚,很难在周边区域的光芒中脱颖而出,区域内山林资源虽然丰富,但产业结构还待优化。然而,正如它的名字所寓意的一样——进化,这里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生长、变化和发展。

时至今日,大多数乡村仍然没有迈过从“场地”到“场景”的边界,缺乏有体验、有文化、有内涵的旅游场景。但在进化镇,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可以让我见证中华陶瓷文明的魅力,悬崖咖啡馆则让我感受到年轻的生命力和气息,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进化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即是如此,更深层次地是为了让村民的日子“美”起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必将看到一个个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人文力如何转为经济力? “小地方”也有出圈的机会

季靖 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

进化镇位于萧山、诸暨、柯桥三市区交界处,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进化镇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从美丽乡村到美好生活,进化镇开启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自6月中旬到欢潭村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已有两月有余。在此期间,我多次前往欢潭村以及进化镇其他村社进行实地深入调研,与镇村各级人员进行详细交流,多视角了解了进化镇的风土人情。

如何将人文力转化为经济力?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欢潭村文旅发展,我认为接下来可以聚焦以下内容。第一,欢潭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岳飞文化、宋韵文化、五义文化等,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继续丰富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第二,需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市场,找准业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三,加强与乡贤或者民宿、酒吧、露营基地等文旅团队之间的联动,尤其注重与强村公司协同合作。

将人文力转化为经济力是乡村精神富有、经济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在欢潭村看到了人文力量转化为经济动力的无限可能,进化镇发展的韧性、耐心和定力,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文化底蕴,也给投资者以巨大信心,相信越来越多的“小地方”也会有出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