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慢性疲劳当秋乏! 中医5招教你调节秋季疲劳

2024-09-14

图片据《针灸经络经穴图》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煦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辆精心调校的汽车,但不知从何时起,它的引擎开始发出异样的轰鸣,速度不再迅猛,甚至在平坦的道路上也会颠簸不前。慢性疲劳综合征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它让你的身体仿佛陷入了“迷雾”,每一步都沉重而艰难。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张冰副主任医师表示,进入秋季后,很多人会感觉疲乏,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调节功能差,更容易感到疲惫。

“秋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但并非所有的疲劳现象都属于“秋乏”,尤其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如果当成秋乏疲劳就会延误病情,影响日常生活。

昏昏欲睡、头晕乏力

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劳

65岁的吴阿姨(化名)近来总感到疲惫不堪,而且就算每天睡满8小时还是感到全身没有力气,就连肌肉关节也酸痛得厉害,甚至还伴有头痛头晕、情绪低落的症状。

“明明没做什么,怎么会每天都那么累呢?”起初吴阿姨只是简单的认为是“秋乏”导致的,稍微调整后便可缓解。但随着时间推移,她的身体沉重感似乎愈发强烈了,浑身酸痛始终无法彻底“摆脱”。

为了从这种疲惫感中“脱离”出来,吴阿姨经人介绍,来到了张冰副主任医师的门诊处寻求帮助。在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后,吴阿姨最终被确诊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疲劳是最显著的症状,但它远非全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还可能遭遇一系列其他困扰,例如频繁的头痛、肌肉与关节的隐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轻微的体力活动也能引发过度的疲劳。这些症状交织成网,让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事实上,天气转凉后,很多人会将“秋乏”和慢性疲劳混淆。对此,张冰指出,“秋乏”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通常与季节变化有关,而且程度较轻,随着调整作息、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身体适应了季节变化,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这种疲乏是暂时的。

而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慢性疲劳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而且症状不会随休息而明显改善,可能伴随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头痛、消化不良等多个器官系统不适,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心态。”张冰说。

慢性疲劳怎么破?中医5招调整疲乏

专家提醒,面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奏效。中医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包括外治、食疗,以及穴位按摩等多管齐下,才是打破疲劳迷雾的关键。

1、外治:午间采阳驱湿浊秋季阳光稍有和缓,可以在午间晒背,通过督脉蓄积阳气,让充足的阳气驱赶盘踞在身体的湿浊阴气,尤其适合久坐、活动不足、脾胃运化不畅、阳虚体寒、手足不温的人群。

2、食疗:饮食调养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为主,多吃梨、银耳、甘蔗、燕窝、藕、菠菜、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食物,少吃辛味食物。此外,初秋时节,湿热交蒸,导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此时适宜食用粳米或糯米,以健脾胃、补中气。

3、穴位:按摩两穴解疲乏关元(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百会(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个穴位,具有补虚培元、提神醒脑的作用。如果疲乏困倦较重,可每天按压多次。

4、按摩:耳朵可以摩擦掌心前后摩擦耳廓正反面20次,可对全身进行保健,疏通经络、振奋脏腑、强身健体。以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20次,可防治颈肩腰腿痛、头痛、头晕等。提拉耳尖20次,有镇静、止痛、抗过敏、清脑、明目等功效。揪拉、摩擦耳垂20次,可防治头晕、视疲劳、耳鸣等。

5、休息:闭目养神复精力中医讲“目受血而能视”,对于经常熬夜或劳作无度的人群来说,闭目养神能够减轻对肝血的消耗,有助于减轻日间的疲劳感、恢复精力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