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隐没之二

“合体”背后谁是赢家?

2024-09-13

商报记者 方薇 摄影 商报记者 严嘉俊

最大赢家是上海? 合并背后:整合上海金融国资优势资源

在市场上,国泰君安与海通合并传言由来已久,但一直被辟谣。如今尘埃落定,引发各路人士热议。而本次合并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两家券商同属上海国资,也难怪有网友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终于有了一家可以和证券“一哥”中信证券PK的本土超级航母券商。

华泰证券指出,因并购重组涉及到所有权转换、组织架构调整、管理层及员工整合、薪酬激励体系协同等诸多事宜,在同一控制下的券商更有可行性。

券商界公认高端大气的“三中一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总部均在北京,华泰证券根植南京,虽然国泰君安、申万宏源、海通证券作为 “沪上三剑客”也颇有声望,但上海要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影响力,拥有一家能绝对服众的头部券商不可或缺。

因此,这次国君、海通重组合并,上海妥妥成为赢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国泰君安证券和海通证券合并,意义重大。首先,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在业务结构、数字科技、合规风控、科创金融、国际布局等方面各具特色。本次合并符合两家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既有利于双方共享专业能力和客户资源,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提升集约管理水平与运营效率;也有利于推动优势互补,完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布局,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职责使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级。

其次,上海亟须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以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头部券商合并重组将成为有效途径。此次合并有助于优化上海金融国资布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在此背景下,国君与海通的合并后的新机构,将以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为己任,强化功能定位,对标国际一流投行,不仅有利于国有资产规模化发展,也将为企业市值提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基础。

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回应重组旨在响应国家战略、推动打造一流投资银行

9月10日,国泰君安在线上召开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针对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事项,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本次重组旨在响应国家战略、推动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符合两家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有助于双方优势互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为进一步优化上海市金融国资布局、促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泰君安2024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0.7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0.16亿元。同时,根据国泰君安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权益分派预案,拟每10股派1.5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3.36亿元。

朱健表示,本次重组的具体合作方案以双方进一步签署的交易文件为准。本次重组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实施尚存在不确定性。关于本次重组事项的后续进展,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9月11日,海通证券召开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针对被国泰君安吸收合并事项,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本次重组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一流投资银行,与两家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契合,有助于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水平,助推上海市金融国资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重组的具体合作方案以双方进一步签署的交易文件为准。”周杰表示,本次重组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并需经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实施尚存在不确定性。关于本次重组事项的后续进展,公司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相关信息请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刊登的公告为准。

海通证券2024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6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3亿元。同时,根据公司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权益分派预案,拟每10股派0.3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9亿元。

针对海通证券旗下海通恒信的业务发展,周杰表示,海通恒信立足租赁本源,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深入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资产结构更趋优化;同时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提预期信用减值,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深化金融科技运用,提升数智化风险管理水平。

在回应增加基金投资和非标投资的原因时,周杰说:“公司积极响应新‘国九条’要求,发挥证券公司功能性定位,在基金做市方面持续投入;同时从宏观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增加固定收益类基金投资。”

此外,针对市场关注的信用减值情况,海通证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张信军表示,公司今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来自融资租赁、融出资金业务等,融资租赁业务在同业中比较有特色,其盈利模式是在控制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同时,实现利差收入超过减值成本,减值成本在报表上单独列示,与利息收支合在一起看,可以综合评价盈利能力。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审慎设置情景假设和参数,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风险进行科学合理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