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隐没之一

江湖从此无“海通”?

2024-09-13

商报记者 方薇 摄影 商报记者 严嘉俊

中国资本市场、证券行业迎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9月5日深夜,两大头部券商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双双发布停牌公告,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股票9月6日起停牌。

海通,这个国内老牌券商中唯一尚未改名的独苗,还是走到了被国泰君安合并的命运。而这一切,离不开其子公司海通国际的种种花式操作。

过去两年,海通国际押注海外高收益次级债导致暴亏上百亿元,而相关负责人任职期间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之后一走了之。

这次合并重组虽属重大无先例的创新事项,但其落地早有端倪,也暗合过往券商整合历史的韵脚。

两大券商巨头深夜官宣“合体” 新“国九条”实施以来首单头部券商合并重组

中国资本市场史上最大规模的A+H公司合并,正式官宣。

9月5日深夜,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双双发布公告称,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由国泰君安证券通过向海通证券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向海通证券全体H股换股股东发行H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鉴于上述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股价异常波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经申请,国泰君安、海通证券A股股票于9月6日开市时起开始停牌。

公告还称,本次重组涉及A股和H股,涉及事项较多、涉及流程较为复杂。同时,本次重组有利于打造一流投资银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5个交易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的合并,是新“国九条”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涉及多业务牌照与多家境内外子企业,属于重大无先例的创新事项。

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均为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

资料显示,国泰君安证券由诞生于1992年的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在1999年新设合并成立;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中唯一未被更名、合并的大型证券公司。

按照2023年公开数据测算,合并后新机构的总资产、归母净资产将分别达1.68万亿元、3300亿元,合并后将超越中信证券,坐上券商头把交椅。

合并传闻终成真 海通证券的多事之秋

市场的压力往往会带来行业格局的重整。近年来,中小券商股权更迭,甚至实控人易主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头部券商的合并,此前却一直停留在“传闻”阶段。

“被合并”的海通证券正处在多事之秋。8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称,外逃职务犯罪嫌疑人姜诚君在境外落网并被遣返回国。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兼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姜诚君涉嫌严重职务犯罪,于2024年7月外逃。2024年8月,上海市纪委监委对其立案审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7月31日,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收到姜诚君的辞职报告,其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其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鉴于姜诚君此前负责海通证券投行业务,再加上公司近几年投行业务频频被罚,因此姜诚君被立案调查消息证实以后,顿时引起市场热议。

作为沪上老牌头部券商,海通证券的历史,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同龄。即便其曾经成功穿越过几轮周期,也见证过市场的遍地流金,但如今终于走到了尽头。

本次合并的两大券商均为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跨越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各个周期。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同年诞生。1998年,君安证券总裁张国庆和其他高管等人侵吞国有资产12.3亿元,这场危机最终导致上海的国泰证券接管了深圳的君安证券,由证监会牵头,二者于1999年8月组建成立国泰君安证券,一度成为我国注册资金最大的证券公司,此后核心财务指标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海通证券则更老牌。上海在1988年的7月、8月和9月,前后成立了万国、申银和海通三家证券公司。1995年,万国证券因327国债期货事件亏损56亿,濒临破产,1996年7月,申银、万国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合并为申银万国,化解危机,又自2013年起在同一控制人中央汇金的主持下,与国内首家上市证券公司宏源证券合并,最终于2015年1月组建成为现在的申万宏源。

而海通证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中唯一未被更名、合并的大型证券公司,从资本市场的无序时代绵延至今,其员工常常引以为豪,但现在这一独特标签即将灰飞烟灭。

多方人士猜测,海通证券此时能够接受合并,或许是面对公司内部多重问题的无奈之举。眼下的海通证券,不但业绩下滑明显,而且违规事件频发。

姜诚君于2023年6月走马上任成为海通投行业务一把手时,情势已不容乐观。据2023年年报,海通证券归母净利润仅为10.08亿元,同比下滑84.59%,2021年海通证券净利润还高达128.27亿元,业绩已经不及当年的零头。

2023年录得本世纪最差业绩后,海通也在上证e互动遭投资者炮轰“可否与国泰君安合并”,如今一语成谶。

姜诚君落网次日,海通证券发布2024年中报,上半年,海通证券实现营收88.65亿元,同比下降47.76%;归母净利为9.53亿元,同比下滑75.11%。在十大上市券商(以2024年中期营收计算)中,海通证券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跌幅双双最大。

利润大幅下滑,一大原因是为其境外业务亏损善后。海通证券旗下为海外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海通国际业务连遭暴击,一方面是港股下跌带来了股票收益亏损,另一方面其高收益债踩中了大量爆雷的地产公司,包括恒大、融创、佳兆业等等。

2023年,海通国际实现收入-15.75亿港元,净利润为-81.56亿港元;2022年,海通国际实现收入30.41亿港元,净利润为-53.40亿港元,两年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

为了挽救海通国际,海通证券注资10亿美元于2024年1月完成了港股私有化退市,也使得2023年海通证券第四季度巨亏。

海通所受重创还源于严监管下的内控合规问题,尤其是投行业务板块。

海通证券从2020年开始在科创板保荐业务上发力,风险偏好较高,带来了更高收益和更多项目,2021年投行业务收入达56.6亿元高峰,很快升至仅次于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的头部位置,但也随即多次触及红线。

今年上半年,监管对投行违规开出74张罚单,海通证券收到10张,是券商中收到罚单最多的一家,中证协官网保荐代表人分类名单C(处罚处分类)显示,海通证券被罚保代也最多,有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