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高龄,63年艺龄,始于热爱,忠于传承

他与小热昏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4-08-17

商报记者 江晓微 通讯员 周晟亮

说起氤氲市井里的烟火气,除了各类传统小食,最让杭州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历经岁月长河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其中别具杭州特色、诙谐幽默的“小热昏”曲艺艺术代表着商贩和劳动人民的声音,一直广受大众喜爱,被传唱至今。

在大关街道老开心剧场就有这么一位老人,紧跟时事,大胆创新,靠着一面锣,一副三敲板,一张嘴,热爱作理想,不仅说出了自己的一方说表艺术天地,而且为传承小热昏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离开三尺讲台回归舞台 他痴迷小热昏六十多年

老人正是国家一级演员、知名表演艺术家周志华,他已是八十岁的高龄,虽年事已高,但当记者初见周老时,仍觉其精神矍铄。

“小热昏源于清末杭州的说朝报,其实就是‘学新闻’‘说新闻’‘唱新闻’。我从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小热昏了,如今细算下来也有63年了,如果要问我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字‘热爱’。”1958年,当时还在读初一的周志华因偶然的机会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了一段相声,自此之后,爱上了表演,“成为一名曲艺演员”的理想在年轻的周志华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初中毕业之前,周志华就经常去杭州各个剧团的台前幕后,偷偷观察演员们的表演、舞台下的生活,从“向往”变成了“渴望”。一毕业,周志华就尝试报考杭州曲艺团,最终因出色的表演天赋和优异的表演能力被录取。

然而,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周围的人却认为这并不是一条好出路,所以初中毕业后周志华去了杭州师范学校。但幸好,周志华与小热昏的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由于周志华对曲艺的热爱无法割舍,1961年他还是选择离开三尺讲台回归舞台。

“那时候年轻,正是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凭借着胆子大和一腔热血就敢上舞台。如果表演的效果不好,饭都吃不下,一心想的是怎么提高,后面慢慢经历的多了,也就变成了经验。从一开始就单纯地学老师教的一场戏,到后面自己也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跳出逻辑。”周志华回忆道。

苦心收徒传艺,只为延续传统曲艺文化

他的学艺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后又因曲艺团“精简”,跟随师父陈锦林走南闯北跑码头,从杭嘉湖到福建,一路卖艺谋生,但幸运的是,磨炼也是一种财富,不仅会点棚(行内指招揽观众的技巧),还会活口(行内指能随机应变依据听众的不同口味,自如地适当变动书情以及说法),积攒了小热昏艺人必备的技能,拥有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周志华顺利回到阔别多年的杭州曲艺团,重返舞台的周志华胸有成竹且游刃有余,在当时小热昏、滑稽戏没有专门编剧的情况下,创作了各类有声有色的作品并屡屡获奖,技艺超群的他还获得了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近些年来,他不仅执着于曲艺创作,在培训传承方面,他也倾注全力。为防止杭州小热昏出现后继无人的困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的周志华深感自己所背负的传承使命,于是他在河坊街及老开心茶馆开办成立了公益性质的“周志华小热昏培训班”,一周开一次课,一办就是十多年。

“我的培训班不设门槛,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唯一的条件就是‘热爱’,招收的是愿意付出努力 ‘爬上山顶’,和我一起看‘高山下美景’的学员,我希望他们为杭州传统曲艺注入活力,虽然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会一直走下去。”周志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