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大伯被海蟹扎后成“炭烤臂”差点送命

处理海鲜时务必戴手套,海边游玩也要做好防护

2024-08-06

请图片作者联系本报索取稿酬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尝个鲜,没想到险些送了老命!” 进入8月,正式迎来了东海“小开渔”,梭子蟹、红虾等海鲜重回餐桌。近日,73岁的沈大伯(化名)在处理螃蟹时手背被扎伤遭遇“海洋刺客”——创伤弧菌,目前经过紧急处理后,他已转危为安。

医生对此提醒,捕捞、销售海鲜时应做好防护,一定要戴橡胶手套避免划伤。

被海蟹扎了一下 竟险些截肢送命

沈大伯从小在沿海城市长大,一听说东海“小开渔”,便兴冲冲地来到了菜市场,买了海蟹,但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给他招来“横祸”,险些截肢丧命。

当天回到家,沈大伯在清洗螃蟹时,一不小心左手背被蟹脚扎到,但当时并无明显疼痛。没想到当晚沈大伯突然感觉左侧手背剧烈疼痛,多发水泡伴渗液出,慢慢疼痛肿胀蔓延至手臂,还伴随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

次日一早,沈大伯的家人送他到当地医院就诊时,竟然出现了持续10多分钟的休克,紧急处理后他被送入ICU。

治疗期间,细菌培养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病情进一步加重。“再发展下去,不但患者手臂难保,甚至会因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当地医生认为,患者已年逾七旬,且有基础疾病,患高血压10多年,以及痛风20多年,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沈大伯在家人陪同下,慕名来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以“脓毒症”住进感染病科。

“经过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左手肿胀明显,手指颜色发黑,出现乌青,部分坏死感染,左手及上臂如同炭烤,触目惊心。”手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王亮副主任医师表示,综合考虑后,决定对患者施行彻底扩创、减压松解、清理感染毒源等一系列手术治疗。再配合感染病科强力抗击感染,沈大伯患臂的疼痛麻木感明显得到缓解,逐渐转危为安。

处理海鲜时要戴手套

海边亲子游也要做好防范

该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介绍,创伤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夏天则是它活动的高峰期。如被这种细菌污染海洋鱼类、贝类、虾、鱼等刺伤,或食用了被创伤弧菌感染的产品,甚至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就可能感染此菌。被感染后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被迫截肢保命,死亡率很高。

据悉,创伤弧菌感染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原发性脓毒症、创伤感染和胃肠炎。原发性脓毒症占比最高,达43.1%,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创伤感染占45.9%,通常因身体原有创口接触带菌海水或被海生动物刺伤而感染,表现为皮肤、肌肉坏死,并可能迅速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严重时需截肢。胃肠炎占比最少,约为5%,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症状较轻。

“每年被海鲜扎伤的人很多,但真正引起严重感染的并不多。一般来说,年高体弱、免疫力十分低下的人更容易被感染,如有多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慢性肾衰竭、淋巴瘤,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等疾病是危险人群。”潘红英主任表示,我们救治的这位患者,年纪大又有基础疾病,就易成为创伤弧菌攻击的对象。

当然,年轻力壮人群也决不可掉以轻心,对于近来(尤其有伤口)接触海水、海鲜史,出现发热、患肢皮肤损害并快速蔓延等症状起病的患者,应提高对创伤弧菌感染的警惕性,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早诊断与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预防,潘红英主任建议,处理海鲜时,要戴橡胶类厚手套避免刺划伤,可有效预防海洋创伤弧菌的感染;海产品尽量煮熟吃。特别提醒下,眼下是暑期,到海边亲子游也要做好防范,身体如有小伤口,千万注意别与海鲜、海水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