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杭州新质生产力

低空,一条怎样的赛道?

低空赛道

2024-08-02

商报记者 朱光函 摄影记者 严嘉俊

7月28日,《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实施,按照《方案》的计划,到2027年,杭州将打造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包括低空物流、治理、文体旅等。

低空经济,这个听起来略显颇具科技感的概念,实则是一片蕴含无限可能性的蓝海市场。它在法律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正逐渐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其核心在于1000米乃至3000米以下低空的高效利用。从无人机快递到低空旅游,从空中智能管理到应急救援,低空经济以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庞大的产业链条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被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黄金赛道”。

低空经济,万亿级赛道

7月15日下午3点半,建德航空小镇的航空乐园停机坪上,一架黄色直升机的螺旋桨开始加速,坐在机舱里的学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操纵着直升机缓缓升空。螺旋桨刮起的风驱散了停机坪上让人胸闷的灼热空气。随着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直升机的机身轻盈转向,飞往远方。

低空经济市场无比广阔,增长速度同样惊人。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的无人机约60.8万架,较去年年底增长了48%;无人机累计飞行981.6万小时,较去年同期增加13.4万小时。

极速攀升的不仅限于无人机的数量。在浙江、广东等省份,低空经济的示范区和试点也纷纷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以杭州为例,《方案》为杭州这座数字经济第一城擘画出一个年产值高达600亿元的崭新经济图景。杭州的这一步,不仅仅是对自己未来的超前投资,更是为全国低空经济赛道的疾驰铺设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事实上,低空经济背后的市场远不止此。据权威预测,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超越6万亿元,与之相呼应的是全球市场的广阔蓝海,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正在悄然成型。

低空经济,引擎在轰鸣

随着《方案》的实施,一个面向蓝天的宏大愿景已经揭开序幕。不仅杭州在低空赛道上全速发力,在全国范围内,一条围绕低空经济螺旋延展的万亿级赛道正呈现在人们面前。

就在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发布,其中提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为“低空经济”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低空经济的起飞清理了航道。

在更早的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无人机的安全便捷飞行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3月底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政策红利如潮水般涌来,地方响应迅速,杭州作为先行者,也以实际行动展示出低空经济的无限活力,从小规模试点走向大规模应用,每一个成功案例都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科技进步是低空经济的硬核驱动力。从电动飞机的腾空到无人直升机的商用破冰,再到无人机物流的常态化运行,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为低空经济打开了新的窗口。杭州,作为这场革命的急先锋,其在应用场景上的深耕细作,已然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低空经济作为全球竞争的新兴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的转变,也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具象体现,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不仅是低空经济的庞大市场和机遇,还有巨大的挑战。政府的顶层规划、法律法规的完善、空域管理的革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多元应用的拓展,每一项都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对于低空经济企业来说,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持续创新与合作,才能在这条新兴赛道上跑出中国速度,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蓝天新篇章。

低空经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向着更广阔的未来振翅翱翔,邀我们一起见证这场蓝天之上的经济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