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投稿

2024-07-31

考古那些事儿

今天,我来到了杭州图书馆负一楼城市客厅的杭州书房,有幸见到了198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历任浙江省博物馆学术部主任的周新华老师。

讲座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盗墓贼和考古人员的区别”这一话题。在考古工作中对墓葬的发掘,绝大多数都是被动的发掘,主要出于两种情况:一、墓葬已经被盗,此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墓葬信息,考古工作者才会进行发掘。所以,我们总感觉好像考古工作者经常跟在盗墓贼的屁股后面跑。考古工作者往往不是不知道墓葬在哪,而是不想挖,因为不挖才是最好的保护。二、为了保护地下的文化遗存,比如墓葬就要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无论是修路、盖楼还是修地铁,都要打很深的地基。在此之前要去发掘,把文物先保护起来,考古工作者极少对墓葬进行主动挖掘。

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培忠先生曾说:“考古不写报告等于花钱买破坏,比盗墓贼还坏。”因此,发掘工作结束后,考古工作者必须整理报告,详细地把各种信息都给记录下来,所以发掘只是考古工作的一部分。整理报告所花费的精力往往比前期发掘的工作要多得多,周新华老师的工作就包括整理报告,并详细记录各种信息。《稻米部族》《良渚梦寻》等都是他出版过的书,真了不起。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

考古有说法

考古是一门很容易被人误会的学科。有人说考古很“土”,因为考古学家整天跟土打交道。可实际却大相径庭:在过去,考古被称为人类学,在欧美国家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学习呢!

周教授说,现代考古的历史可追溯到1921年,那一年在河南渑池首次发掘出了仰韶文化。但考古向来是没多少人关注的,所以也渐渐边缘化了。直到21世纪,考古突然“火”了,先是2020年一位高分女孩报考了北大考古学,接着是2021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考古推向了新一波热潮。

那么,考古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说白了就是证明、修改和补充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近年来考古学家检测出秦始皇陵附近土中含汞量显著超标,证实了司马迁的说法。1974年在西安发掘的兵马俑,补充了《史记》中的空白。《史记》中还说长平之战中白起活埋40余万人,2020年在山西发现了长平之战的尸骨坑。通过考察,考古学家发现不仅人数根本没有40万,而且一些是被砍死,一些是被射死,只是部分被活埋,并不是全部活埋。在《阿房宫赋》中说项羽火烧阿房宫,但在人们发掘出来的遗址中,并没有发现火烧土,说明项羽根本没有烧阿房宫。而且没有发现瓦当,说明当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

再说说考古和盗墓的异同,这两者都是挖洞,且都使用洛阳铲。盗墓是非法的,并没有一定的挖掘模式,因此很容易使物品受损。而考古先要挖成5×5或10×10的方块,再从上往下分层挖,还需要第一时间记录,需要极大的耐心。最主要的区别还数动机不同,考古是为了探究历史,而盗墓一般是为了挖宝、政治报复,或者厌胜。

我们应该如何防盗墓呢?一起来看看古人的做法吧!1、不封不树,让你找不到墓;2、铁椁石壁,就算你找到了也进不去;3、积石、炭、沙,让你一进去就被埋没;4、藏机怒、伏火、放毒烟,打得你措手不及。还有一种比较迷信的做法,就是写咒、贴门神,让神灵来助阵。

总而言之,考古是一门神圣的学科,希望我国能在考古事业上走得更远,发现更多历史的奥秘!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洪悦

考古鉴真伪

考古——魅力十足,它能发现历史,鉴别历史。今天在周老师的引导下,我打开了考古大门,了解了许多考古趣事。

你们知道吗?大家熟悉的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活埋赵军四十万人可能是假的!考古队员在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里面的尸骨大多数从身体上看都是被枪杀或者刀杀的。而且你想想,四十万大军,杀他们要多少人,他们怎么会好好等着你来杀呢?所以,一些史料不一定完全对,而考古可以鉴别它。还有项羽火烧阿房宫是错的!因为考古队员没有在遗址上发现瓦当和红烧土。

周老师告诉我们,做考古工作,非常需要细心和耐心,一定要做好观察记录,尤其是图片记录。有一次周老师和其他考古队员挖到了一个壶,里面还有金灿灿的麦穗,真是天大的发现,像刚放进去的一样。于是他们赶紧去报告,但是他们不知道麦穗一遇到空气就氧化了,倒出来的麦穗变成了炭黑色,一碰就碎,幸好之前第一时间拍照记录了。

说到考古,你们一定会想到盗墓。盗墓的动机一般都是为了盗取金银财宝。然而古人有一种盗墓动机叫厌(yā)胜,认为战争时去盗取敌国的坟墓 ,能“压气破势”。典型案例为元灭宋后,藏僧杨链真伽盗挖绍兴南宋六陵,将猪犬骸骨与南宋帝王骸骨混杂,真是我们的奇耻大辱。而曹操也去盗过别人的墓,但是天道轮回,他的墓后来也被别人盗了。

考古趣事还非常多,还有许多故事等我去发现和了解。

商报小记者(杭州福山外国语小学)王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