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7-15

刘廷(左一)和同事工作中

商报记者 文/ 应丹 摄影/视频 李子逸 制图 蒋中杰

“进工厂拧螺丝还有前途吗?”这是一次“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中,有一位职高学生向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刘廷抛出的一个问题。

“当然,未来智能制造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血液涌入。我就是从拧螺丝钉开始一步步成长的,以后你们会比我更优秀。”这次互动问答,让刘廷意识到,很多年轻人没有认识到学习技能的价值,迫切需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于是,当刘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时,他为制造行业工人群体积极发声,先后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的建议》《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建议》《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新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这些内容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技能和知识是前进路上的“装备”

2005年4月,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迎来一名新员工——来自山东省泗水县杨柳镇的农村青年刘廷。因为只有中专文凭,刘廷进入工厂后从事的是比较简单、枯燥的流水线组装作业。“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线上打4颗螺丝钉,然后再把产品组装上。”面对简单重复的劳动,刘廷没有产生厌烦情绪,而是利用业余时间掌握了整条流水线上三十多个岗位的工作要领。

一年多以后,由于产品的订单暴增,企业决定扩大产能、增设流水线。此时,机会就来到了提前做好准备的刘廷面前,他因为已经成为生产线“多面手”而被提升为小组长,参与流水线生产流程的管理工作。

“参与到管理工作后,我发现只是熟悉工艺步骤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来做支撑。”就在刘廷因为欠缺理论知识而感到迷茫的时候,他得知杭州市总工会启动了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活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半时间里,刘廷工作时间内不停地摸索专业技术,周末和晚上的闲暇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他慢慢意识到掌握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拓思维的过程。比如我学习了CAD制图这个软件,就可以把这个制图工具用到优化车间布局的项目里,在车间搬迁或者项目调整过程中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不仅为公司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攻克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刘廷不仅大胆创新工作方法,还把创新应用到标准化流程中,将生产工序不良率从0.48%下降到0.2%,并一直保持安全事故为“0”的良好状态。他带领团队先后四次荣获浙江省、杭州市的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了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省新生代优秀农民工、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在杭州的近20年时间里,刘廷从没有停下奋斗和学习的脚步。他从一个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外企管理人员;从一心想帮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的外地青年变成在杭州安家立业的优秀人才。他始终坚信,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多做一份努力就能前进一步。技能和知识就像是前进路上的“装备”,依靠“装备”能获取更多的助力解决问题。

让技能人才有待遇也有机遇

刘廷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蜕变,他对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深有感触。“是杭州给了我机会,圆了我的大学梦。”刘廷为选择来到杭州工作而感到幸运,因为两次参加杭州工会“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的活动,让他不断获取向前进步的力量。

但同时刘廷也十分理解一线工人的困难和不足。他认为努力的人有很多,尤其是制造业的工人们,他们勤劳踏实,从不吝惜自己的汗水,但他们的待遇和处境让他们在进步路上犯了难,缺少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两项“装备”的机会。

刘廷说,“由于一线工人工资水平总体偏低,需要通过加班来增加收入,这样一来,学习技能的时间、精力受到了很大限制,一线工人学习技能的动能不足。”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内部专业培训缺乏。根据刘廷的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内部设有专业培训机构的只占40%左右。原因在于企业设立专门培训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但目前一线工人的流动性较大,导致企业开展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

因此,当刘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他从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工人自身成长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出发,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积极地建言献策,在“两会”上先后提出《关于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的建议》《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建议》《弘扬工匠精神 加强新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刘廷还建议在全国推广杭州设立“工匠日”的做法,让各行各业的工匠、技能人才拥有自己专属的节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推崇工匠、学习工匠、关爱工匠的浓厚氛围,使技术工人更有荣誉感、自豪感,让技术工人成为更多年轻人的职业愿景。

在刘廷看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培养工匠与培养医生、老师是一样的。制造业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健全公共服务,关注年轻工人的精神需求和求技渴望;转变观念,从生产一线获得从‘工’到‘匠’的成长动力;厚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为新质生产力汇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家居优品营销部康养销售总监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优秀农民工

浙江省劳模 浙江省万名好党员

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钱塘区领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