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争议不断

无人驾驶出租车真将取代网约车?

2024-07-14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碰撞事故、横停马路、定价争议……近日,“萝卜快跑”成了热词。

“萝卜快跑”是互联网企业百度公司推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一方面,新奇的无人驾驶服务让不少武汉市民排队尝鲜;另一方面,网约车、传统出租车等行业如临大敌。7月7日,发生在武汉的一起“萝卜快跑”人车事故更是将无人驾驶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网络上各种传闻的真相如何?“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是否影响了网约车、传统出租车的生意?近日,多家媒体的记者前往武汉进行了调查、探访。

●亲体验

记者体验一:不畏后车喇叭声,价格确实便宜

“萝卜快跑”微信小程序显示,其在武汉的营运范围较广,涉及武昌区、汉阳区、硚口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洪山区、江夏区等区域。

7月11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实地体验了“萝卜快跑”。记者从武汉江汉区友谊路军谊大厦的“萝卜快跑”乘车点,前往武汉汉阳区江堤中路的汉博佳园。全程9.9公里,等车用时19分钟,行驶用时45分钟。行程费用明细显示,起步费15元,里程费21.36元,时长费8.8元,远途费2.85元,费用合计48.01元。但在活动抵扣和新人优惠券抵扣后,实际支付金额为8.4元,平均每公里8毛钱左右。

尝试用其他打车软件,同样的路程,价格大都在19元左右,最便宜的拼车要13元,但预估行驶时间要短得多,约22分钟。

上车后发现车内有大量安全响应提示,例如语音提示直至乘客系好安全带才停;跟车时会保持3至5米的安全距离,前方或侧方出现车辆、行人等时会明显减速甚至急刹;因为车速慢,沿途遇到多次后方车辆鸣笛催促,但“萝卜”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一贯的“驾驶”风格。

记者体验二:等车费时间,行驶过程很守规矩

7月12日9时许,在武汉闹市区光谷民族大道一小区门口,记者打开了“萝卜快跑”App。作为新用户,下单前填写个人信息、授权,并寻找附近合适的停车点。大约9时5分,记者成功下单。

可能是早高峰时段,叫车不太顺利。第一次下单后等候了20分钟仍无车辆应答,订单被取消。第二次下单同样因无车应答被取消订单。直至第三次下单,大概10时16分才有“萝卜快跑”接单,但这辆车需从3公里多外过来,记者等了10分钟左右,车辆才准确抵达上车点。

记者看到,车顶上方装有雷达;上车前输入手机号后四位,经验证后车门才弹开。

正值炎炎夏日,户外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上车后的瞬间,记者感觉凉爽了许多。上车后,车辆进行安全提示,包括提示乘客系好安全带等。

记者看到,车内空间比较宽敞舒适,后排座位前方还有显示屏。根据提示,上车之后,乘客还可以修改路线。

记者上车不久,车辆首先来了个掉头,过程比较顺利;行驶过程中的拐弯,比较丝滑;路上遇到红灯,车辆也按规定排队等候。

行驶过程中,如果前方有电动车,车辆会谨慎减速;当对面或者前方有车辆靠近时,还会避让或直接停下等候。20分钟体验下来,并未发现这辆无人驾驶出租车有违规事项。

此次订单约3.9公里的行程,10时27分出发,10时47分到达目的地并安全下车,全程约20分钟。抵扣各种优惠后,实付6.2元。

返程之时,记者乘坐了滴滴网约车。App显示,返程全程约4.9公里,上车后约10分钟到达,花费12.78元。也就是说,差不多的路程,“萝卜快跑”的行驶时间约是滴滴网约车的两倍,但价格只有大约一半。

市民体验:私密性好,不适合上下班

家住武汉汉阳区的刘爽,是“萝卜快跑”的常客了。近一个月里,她体验了近十次,“第一次是因为孩子好奇,所以体验了一把,结账的时候发现居然这么便宜,所以用的次数就多了。”刘爽使用“萝卜快跑”主要是送孩子上下补习班。从她家到教学点,总计不到5公里路程,使用滴滴费用要11到15元,能抢到滴滴的打车券差不多能降到7.5元。

“而‘萝卜快跑’最多不超过6块,最近一次抢到了折上折券,最终只花了2块5,相当于坐公交车。”刘爽高兴地说。

让刘爽满意的不仅仅是萝卜快跑的价格,乘车体验也相当不错。

“萝卜快跑”的主驾和副驾座椅背后各有一块屏幕,上面会显示本次旅程的路线,还可以调整空调温度和播放音乐。“调空调再也不用看司机脸色了。”刘爽对于这一点格外满意。

目前在武汉运营的“萝卜快跑”分两种,带安全员和不带安全员,“可能我的路程不远,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带安全员的。完全不用担心‘司机’的情绪和态度,感觉很私密。”

刘爽表示,对比传统网约车,“萝卜快跑”确实存在一些不便。首先是乘客不能自主选择路线;其次是尽走大路、主路,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还有就是停车点不能自由选择,只能停在固定停车点附近,乘客打车必须到指定地点,而不是按照实际定位。

据刘爽反映,其上班的写字楼下就没有“萝卜快跑”站点,最近一处也有好几百米,所以上下班不会叫“萝卜快跑”。

●求真相

“萝卜”撞人还是人蹭车

对于7月7日发生的网传“萝卜快跑”撞人事故,百度公司曾回应称,是车辆在绿灯亮起启动之际与一名闯红灯行人发生轻微接触。11日,武汉交警方面回应称,事故已处理完毕,涉及个人信息,不便透露处理结果。

而在长江网武汉市民留言板上,不少市民投诉“萝卜快跑”在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等情况。不过也有声音表示,这恰恰是安全措施起作用的表现。

“萝卜”是否会影响网约车的生意

连日来,“萝卜快跑”可能会抢了网约车、传统出租车“饭碗”的消息在武汉引发热议。一张网传图片显示,武汉市建设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发布的《巡游出租车已到死亡边缘》更是把就业冲击这个话题“怼”到了台前。

7月10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回复媒体称,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而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2.94万辆,单车日均订单13.2单。

网约车司机夏聪向记者表示,去年他一天最多能挣500元,今年顶多400元,但缩减是不是“萝卜”造成的“说不上来”。网约车平台里程费近年来一直在走低,从最早的2元逐年减少到1.3元。

然而,足够诱人的价格优势还是让部分司机师傅不高兴。在武汉市谨谦未来·青年路的网约车之家里,朱师傅和他的司机朋友们讨论热烈,“每公里8毛钱的价格,这不是搞价格战恶性竞争是什么?”

那么,到底有多少辆“萝卜快跑”在武汉运营?记者从百度内部人士和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的数字都是“400余辆”,而不是网传的1000辆。有媒体报道,企业的发布会宣称1000辆是将在2024年年内投放的数量。

“萝卜”会取代传统出租车吗

另一个问题也引发广泛讨论:“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出租车会取代传统出租车吗?

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企业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表示,对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言,如果要做到规模的商业化,单一城市投放500到1000台才可能达到收支平衡。根据测算,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

张宁说,根据统计,北上广深的传统出租车体量是10多万台,网约车也有十几万台,两者的总量在三十万台左右,这就意味着,即使投入1000台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到不了1%的市场份额。

此前,百度公司副总裁王云鹏曾称:“做无人车的初衷,不是为了抢(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的生意,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提供一种新的出行方式。”

某业内人士表示,从未来发展看,无人驾驶至少在特定区域可替代传统出租车。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认为,自动驾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对市民出行会产生积极效果,但可能对原有业态格局造成冲击,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处置预案。比如目前广受关注的某地无人驾驶出租车试运营,已造成明显的行业冲击,当地应事前做好风险预判,及时向社会公布投放情况,稳定传统出租车司机心理预期,在事中及事后要平衡各方利益,就业分流和社会保障要跟上,针对新技术完善行业规则和法律法规。

光明网在题为《无人驾驶的大潮到来,“游泳圈”也要准备好》的评论员文章中说:无人驾驶在落地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政策引导。这可以是节奏推进、留足缓冲,也可以是安全员等岗位优先聘用原先的出租车司机,甚至可以是无人驾驶开放个人准入、允许个人投资部分车辆进入市场。无人驾驶带来的技术改进方案让人无法拒绝,但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远比发明一项事物要复杂,科技和人文仍需相互配合。在这个议题上,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尽快进行工具准备,当技术大潮到来,也尽可能配备足够多的“游泳圈”。

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在题为《该担心“无人驾驶网约车抢人类饭碗”吗》的红星评论中说:在技术变革的浪潮面前,应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将技术变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确保科技进步的果实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比如,是否可以采取错峰策略,优先在夜间或低峰时段进行试点运营,既避免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直接竞争,又方便夜晚出行的人群?另外,相关部门不妨联合企业,在完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之外,推出一些转岗培训的措施,帮助传统司机实现职业转型。

●明责任

发生事故按现行法律法规处理

7月9日,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红枝表示,2021年,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在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确定损害赔偿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当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作出处罚”。

李红枝认为,从责任认定主体及责任划分的角度来看,公安交管部门应该对事故过错方进行初步追责。如果事故因行人或其他车辆的过错导致,那么行人或其他车辆将对事故承担相应责任。如果事故归责于无人驾驶一方的过错导致,应由管理人、所有人承担责任。不过,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一方进一步的责任划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认定,对车辆生产者、销售者等进行追责,具体需要委托专业机构鉴定或由事故受害人另行主张进行救济。

多地已对无人驾驶汽车颁布地方性法规

此前,多地对无人驾驶汽车的管理和运行颁布了地方性法规。

深圳2022年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次对无人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

2023年2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正式实施。

7月,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

7月3日,工信部等5部门宣布,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近日,上海向首批四家公司发放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证,允许用户在金桥等示范区域试乘全无人驾驶汽车。

网约车无人化似乎是大势所趋。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侠客岛、光明网、央广网、中新经纬、中国新闻周刊、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