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耨(nòu),春秋战国,昇光遗址出土
石范,商代,跳头遗址出土
穿孔石刀,春秋战国,昇光遗址出土
青铜矛,春秋战国,昇光遗址出土
原始瓷兽面鼎,春秋战国,半山石塘出土
原始瓷碗,春秋战国,昇光遗址出土
印纹硬陶陶罍(leí),黄泥坝墓葬出土
原始瓷器盖,春秋战国,昇光遗址出土
(上接13版)
昇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包括青铜斧、青铜矛、青铜箭镞、青铜耨(nòu)等。
青铜耨是一种除草农具,是比较珍贵的青铜器。它的形状是带有两翼的三角器,两翼的锋刃有锯齿,可以磨得很锋利,顶端尖锐。使用的时候,要装上木柄。
考古工作者介绍,当时青铜器的制作主要由石范、陶范浇筑。虽然在昇光遗址没有出土陶范,但杭州余杭跳头遗址出土了商代石范3组,可以作为很好的对比和参考。
除了青铜农具,遗址还发掘出不少石器,比如石斧、石锛、穿孔石刀、石镰等。这些石器与这些青铜器同时期,为什么青铜文化盛行的春秋时期,人们还在用石器呢?
彼时社会生产力有限,青铜是非常珍贵的生产资料,更多优先用于制作礼器、武器,或者需要锋利度的生产工具。石器因为更易得、更廉价的,也仍被人们使用。不过,相比史前,石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不久之后就彻底离开历史舞台。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生活中很常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最早的陶器文物出土在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距今约2万年。
经过新石器时代,人类陶器烧早技艺不断提升,到了商周时代,技术制陶的技艺已经比较成熟,这一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大放异彩。
昇光遗址出土小件器物400余件,其中,原始瓷、印纹硬陶数量最多,器形有碗、盘、器盖、罐等,都是当时人们的日常使用的器皿。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都是我国从陶发展到瓷过渡阶段的产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于早期的陶器,我们可以看见昇光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皿,不但造型精致,胎体特更致密,表面还有一些光滑的釉层。
杭州是我国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生产的重要产区之一,仅萧山就分布有该类窑址20余处。两者构成了越文化最具特征的民族符号,由于其主体纹饰基本为几何形,因此又称为几何形印纹硬陶。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迟至秦汉时期,仍相当普遍。
秦汉时期的杭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推行郡县制,于今天的杭州设钱塘、余杭两县,隶属会稽郡。杭州得名于“州治余杭”,它上连良渚古城、小古城,下启杭州城,是杭州城市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那么,秦始皇划下的“余杭县城”在哪里呢?2023年度杭州考古发现中,通过考古专家的手铲,这座“余杭古城”城邑的历史轨迹便生动地浮现出来。
最早的杭州
余杭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南苕溪两岸,也就是杭州人说的“老余杭”范围内。
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出古代城墙遗迹后,分别在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2023年4月至今开展了两期考古发掘工作。
整个遗址分为李家弄、龙船头、孙家弄、孙家道地、白家弄五个发掘区,发掘出包括陶瓷器、铜镜、铭文墓砖等文物,灰坑、灰沟、台基、道路、城墙、河道等遗迹,年代跨越两汉至明清。
种种发现均表明,这座城址前后延续使用2000余年,就是中国最早的建置县之一,秦始皇划下的那个“余杭县”。
余杭古城发现了从战国延续至今的古今重叠型城址,结构清晰、保存较好。作为隋初设杭州的州治所在,是杭州城市发展的起点,可称作“最早的杭州”。
为避水患,两岸迁徙
自秦代设余杭县以来,余杭县城在南苕溪两岸多次迁徙,县志记载“避湖之溢则徙北,避溪之涨则徙南”。北城、南城的变化,是古人在躲避水患。
这里的溪是指“南苕溪”,湖是指更南面的余杭“南湖”。南苕溪两岸地势不等,南岸高,北岸低。南苕溪发洪水了,地势低的北岸被淹,城就要迁到南岸。南湖如果淤塞了,就会淹掉南岸,城则迁到北岸。
余杭南城兴建于东汉初年,东汉晚期被短暂废弃,城址迁到了苕溪北岸。考古发现了东汉余杭城的东、西城墙和护城河,明确了城的范围。城墙宽约 22 米,由黄土堆筑而成。护城河宽约 20米,深约4米。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东汉余杭城边长约在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六朝时期的余杭城基本沿用了东汉余杭城的城墙和规模,加筑了东城墙,并且修筑了太兴二年(东晋 319年)纪年砖砌成的水涵洞,县城回到溪南。隋文帝平陈后,废钱塘郡,置杭州,余杭县城短暂地升格为杭州州治。
北宋雍熙初,余杭县城再徙溪北,之后不再南迁,但南城仍然被使用,呈现北城南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