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做个胃镜!大伯一个举动救了自己

高危人群要重视胃癌早期筛查

2024-06-29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85岁的李大伯(化名)近来时常感到不明原因的头晕,由于年事已高,他不免担心脑部可能存在什么隐患,于是他到家附近医院做了神经内科检查。结果显示并无明显的病因,属于良性神经血管方面原因。这让大伯松了口气,想想都到医院了,顺便再约个胃镜吧。

没想到就是这个“顺便”,竟救了自己!

一波三折,八旬大伯被确诊胃癌早期

“检查发现我的胃角有一处溃疡,怀疑有恶性的可能,所幸最后病理活检显示良性,医生建议先吃一个月药后,再来复查,观察溃疡是否缩小。”李大伯吃了将近一个月的药后,想起要复查。两次胃镜报告相差无几,溃疡变化不大。是要继续观察,还是再找个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看?最终,家人决定带着李大伯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找杭州来的专家专门看看。

近日,在胃肠胰外科门诊,经验丰富的越城院区病区主任金善恩主任医师敏锐地发现了报告上的特殊之处。“一般来说,胃角部处于胃最下垂的位置,也是食物首先接触到最后排出的位置,恶变可能性较高;其次观察溃疡的形状,边缘光滑的溃疡往往良性可能性较高,而患者溃疡的形状却像个火山口似的凸出来,极度凹凸不平,且表面模糊,保险起见,建议再做一次病理活检,再度确认良恶性。”

“一般活检取点都是在溃疡边缘处取组织,但若初次活检未找到病变,需多部位多次取材,通常5块以上,避免重复或漏检。”金善恩耐心解释。好在李大伯依从性较高,家人也欣然同意了。在金善恩的特别强调下,活检取点时特地往溃疡深处取了4-6个病理组织。三天后,报告再次传来,上面赫然显示恶性两字。

更灵活更精细,机器人应对术中“相对死角”

明确溃疡型胃癌后,下一步便是采取治疗措施了。由于李大伯肿瘤发现早、诊断早,淋巴结未发生转移,且溃疡还没有侵犯到肌肉和浆膜层,综合考虑后,金善恩最终决定为李大伯进行机器人辅助下胃癌根治术,这也是绍兴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胃癌手术。“机器人让我们有一双高清3D放大的‘眼睛’和一双可旋转540°的不会抖动的‘手’,让我们看得更清晰、更逼真的同时,手转得更灵活,操作得更精细,更容易到达传统手术的‘相对死角’。患者术中失血量更少,组织损伤更小,从而达到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住院负担与增加美容效果的一举多得的作用。”

日前,李大伯顺利完成了手术。术中,医生利用可以放大10-15倍的机器人高清摄像头,将患者体内的局部神经、血管、淋巴结通通暴露出来,同时使用灵活转腕540度的器械臂,完成了狭小空间内的精细解剖,做到包膜完整的“信封式”切除了整个肿瘤。手术历时3小时,术中仅出血约100ml。术后第一天,李大伯便可以下床活动,一周后,他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高危人群要关注,无须畏惧胃癌早筛

当前,胃癌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大最常诊断的癌症和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胃癌发病率在逐年增高,但早诊率却非常低。因为肿瘤在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只会出现一些让人不易察觉的不适感,例如频繁出现上腹部不适,通常表现为腹部时常疼痛、腹胀,或者大便带血。因此,金善恩提醒,胃镜检查是胃癌早诊的重要手段,在内镜下可观察到胃癌早期表现为小的息肉样隆起或凹陷,这往往对病变性质有着重要提示。

“很多人会因为怕疼或缺乏医疗常识对胃镜检查望而却步,其实,目前无痛的胃镜检查已经比较普及,建议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有慢性的胃部疾病,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这几类胃癌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非高危人群45岁就要开始做胃镜,大约每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即可。”金善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