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92岁的老潜艇兵郑重敬了一个军礼

2024-06-22

近日,山东青岛。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潜艇兵,92岁的慕恩盛老人受邀回到母校海军潜艇学院。走到一尊半身雕像前,老人停下脚步站好,郑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那是学院第一任校长傅继泽将军的雕像。

01

70年前的1954年6月1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傅继泽是这支部队的部队长。

1950年,诞生不到一年的人民海军在北京召开重要会议,确立“空、潜、快”为重点的建设方针。会后,时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找到了年仅32岁的傅继泽,交给他一项任务:组建一支学习队,集中学习潜艇知识。

“我当时很兴奋,因为新中国成立仅一年,竟着手建立一支潜艇部队。”傅继泽生前回忆时写道。

全海军部队行动起来。经过精挑细选,275名政治立场坚定、文化水平高、身体素质好的官兵被抽调出来,组成第一批潜艇学习队。彼时的慕恩盛正在大连海军学校学习,有幸被挑选成为其中一员,分到第二艇鱼雷班学习鱼雷专业。

1951年4月26日清晨,装载着学习队人员的专列驶抵大连站后,又来了10辆罩有帆布遮篷的军用大卡车,将他们转运到旅顺口某基地。

由于严格的保密纪律,学员们从到达基地开始就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来往,不许通信,不准外出。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我们是中国海军潜艇兵,航行在无边的海洋里……”作为潜艇部队的“种子”,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一首《潜艇兵之歌》却记录下他们的青春和誓言。

02

慕恩盛回忆起当年的战友,“说是文化程度高,其实那时候选出来的人,基本上是小学、初中文化。”

就是这样一批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官兵,开始了中国潜艇部队从“0”到“1”的迈进。

上级给出的时间是三年,三年内,必须掌握航海、机电、通信、雷达、鱼雷、枪炮等20多个专业的近百门课程。

《潜艇构造》是必学课之一。第一堂课上,教官拿着潜艇模介绍说,潜艇都是根据阿基米德定律设计的,好多学员一头雾水,“阿基米德定律是啥?”

不停地有人被淘汰,又有新的人员补充进来。

好不容易拿下理论学习的“高地”,第一次钻进潜艇时,慕恩盛还是震惊了。各种仪表、设备、装具,几千条管路、上万个阀件,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留给人的空间被挤压到了最小,床铺多是可拆卸的吊床。即便这样,也不能满足一人一铺,艇员们得轮流睡觉,高温、高湿、高噪音。

潜艇就是他们的课堂,学员们在狭小的舱室里拿着图纸摸管路,夜以继日地翻阅技术资料……在舱内,人无法感知昼夜的更替,生物钟出现紊乱,只有24小时制的潜艇钟才能告诉大家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来到学习队之前,首长嘱托说,我们是新中国潜艇部队的种子,一定要学好,一定要学会,所以大家都学得非常刻苦,但是大家又不觉得苦,因为打心底觉得要对得起全海军的嘱托,对得起全国人民的希望,所以每每多学到一点知识,心里就感到很快乐。”直到今天,提起那段时光,慕老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

很快,三年学习期满。参加结业考试的潜艇学习队学员平均成绩4.7分,远高于4分的合格线,他们顺利结业。

1954年3月,学习队成员准备接艇,担负建设潜艇部队的光荣任务。同年6月19日,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成立,学员们正式成为第一代潜艇兵。

此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我潜艇艇员们驾驶着两艘新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的潜艇,从旅顺启航,向建在青岛的潜艇部队航渡。连绵细雨中,这两艘潜艇缓缓驶进码头,完成了首航。

03

“当潜艇兵就是要敢于拍着胸脯下大海。”老校长傅继泽将军说过的话,慕恩盛和战友们一直在践行。

从某潜艇鱼雷军士长,到某潜艇支队鱼雷检修所所长、军械科科长,再到潜艇学校二系兵器教研室主任,慕恩盛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潜艇事业,直至1987年退休。

人民海军潜艇部队70周岁生日之际,除了当年的母校,慕恩盛老人还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了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码头,这里是他曾经建设过的地方,该支队某艇员队的艇员们在码头前列队等候。面对年轻人的伸手搀扶,慕恩盛老人连连摆手:

“没事,我自己可以走,不用扶、不用扶。”

看到停靠在码头边上的新型潜艇,老人甚至加快了脚步,“这些潜艇比我们那时的宽多了。”

由于身体原因,慕恩盛已经没法进入潜艇内部了,只能凭栏细细注视,“武器就像枪里的子弹,只有枪里有子弹,才能形成战斗力,有了潜艇以后,就没人敢随意到我们国家的海域,随便欺负我们了。”

看过潜艇,又看宿舍,老人不由地感慨,“现在大家的条件很好,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在码头,年轻的艇员向老前辈敬礼,慕恩盛又一次郑重地举起右手,“我们是种子,祖国的潜艇事业生根发芽了,现在看你们的了。”

七十年栉风沐雨,一代代潜艇兵为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建设发展前赴后继。向你们致敬!

据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