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干了三件事,三件事干了一生”

收到“宇宙级祝福”的他 化成了天上的星星

2024-06-16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6月13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因病医治无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王永志主要从事航天技术、火箭技术研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担任总设计师的14年间,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永久性空间站,他的构想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

●三件大事

他坚持卸出燃料,还获钱学森支持

王永志,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昌图县。

18岁时,王永志听闻美国飞机在朝鲜战场上狂轰乱炸,意识到国家需要强大的国防来守护。他放弃了做农业科学家的梦想,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就读北航期间,他被派往莫斯科继续学习,后又因国家需要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当时,导弹专业非常敏感,上课不允许记笔记,记住多少算多少。王永志竭尽全力强化记忆力,力争多带回一点知识。

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获工程师称号(2000年又获该学院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后话)。

留学回国三年后,王永志参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然而试射前夕,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不能灌进足够的燃料,这会使弹头无法达到计划射程。

在场专家十分焦急,想尽办法添加推进剂,王永志却有不同意见。他后来解释说,导弹是以液氧为氧化剂,用酒精作为燃烧剂。液氧是恒温的,酒精遇热会膨胀,不仅影响燃料加注,还会在消耗过程中改变燃料配比。大家都想添加燃料,实际上加入的酒精越多,导弹上的无效重量就越大。经过严密计算,他得出“应卸出600公斤酒精”的结论。

王永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话还没说完,会场一片哗然。

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王永志不甘心。情急之下,他硬着头皮敲开了钱学森的房门。钱学森并没有轻视王永志,一边听他说,一边提问题。充分交流后,钱学森喊来“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说:“王永志的意见正确,按他的办法实施。”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

让火箭“长高”不行,那就让它“长胖”

1986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当时,欧美航天发射接连失事,卫星发射运力短缺,无形中带来了绝佳机遇。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成为中国火箭研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不过按照当时国际市场的需求,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至少要达到8吨,这是我国主力箭型的几倍。“靠增加子级让火箭‘长高’,效果已经不大了,要让它‘长胖’。”王永志提出了放弃串联方式、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4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全新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科研人员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基础,增加了4个直径2.25米助推器,并将芯级一、二级分别加长4.6米和5.2米,让200公里高度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2.5吨提高到9.2吨。这型火箭名为“长征二号E”,也被称为“长二捆”。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澳星模拟星/巴基斯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成功不仅让我国搭上了国际商业发射的班车,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登上了新的台阶。

把真人送上天,绝不能出事

1991年3月,王永志和同事们提交了《以飞船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报告。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他作为论证组组长,和专家们一起开展技术方案论证。

这项飞船工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但在一次会上,王永志提出了异议,“飞船顶多飞7天,空间站可能用10年20年。仅凭飞船的研制经验就敢贸然发射空间站吗?不行。”他建议增加一个过渡飞行器。

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王永志的构想最终演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回想当时的心情,他说:“压力贼大。”

载人航天任务最重要的是安全可靠。按照国际经验,将航天员送上太空前要开展多次大动物试验,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重走这条路将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王永志组织召开了两总联席会,虽是会议决策,但提议者无疑是主要责任人。他说:“我是总师,我责无旁贷。”

于是,神舟三号、四号飞船上出现了一位特殊乘客,一个重70公斤的模拟人,能穿上航天服,以航天员的姿态坐在飞船座椅上,还可以模拟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等,并将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传输给地面。假人试验给我国送真人上天带来了底气。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安全走出来时,王永志百感交集,“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也是天遂人愿,最后的目标都达成了,无怨无悔。”

2022年11月17日,王永志90岁生日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太空为他送上生日祝福。网友纷纷直呼,“这是宇宙级生日祝福!”

●两个职务

以个人影响力当好清华航院首任院长

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担任首任院长。这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复建的清华航院。

航院成立,时任校党委书记陈希、校长顾秉林寄语: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王永志始终以此为办学理念。

他以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请航天型号总师、专家到清华讲课,请航天工业单位到清华宣讲,安排航院师生去东风、西昌航天城观看发射,鼓励推荐航院教师在航天科技组织任职等。

2005年11月,清华航天员工程硕士班举行开班仪式。2010年1月,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13人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他们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成为复合型航天员。2011年9月,首届空军-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员班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13批、400多名飞行员,部分学员已经驾驶歼-20等先进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20年来,清华航院80%以上的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

74岁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

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卸下肩上的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仍心系国家航天事业、培养航天人才。

一直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多年来,我国不但培养出素质过硬的航天队伍,还培养了载人航天精神。

王永志说,希望后辈认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继续圆梦飞天。”

●一颗星星

天上有一颗星星叫“王永志星”

2023年,中国科协网站曾刊文援引王永志自述:“我一生干了三件事,三件事干了一生——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文章透露,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两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这应该是王永志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在4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王永志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在中国航天界,王永志被称为“常胜将军”。

2003年,王永志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5月4日,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2019年9月,他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科技日报、政知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