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上,我们是“离地三尺的空军”②

2024-06-08

时间紧、任务急

1947年入伍的米发是骑兵第一师老战士。几年前,我委托米发老人的家人代为请教并留下录音,听他讲述了参加开国阅兵的亲身经历。

骑兵的训练是从1949年7月底开始的,和其他兵种一样,时间紧任务急,难度却各有不同。

指挥部担心的问题,骑兵很快就有了解决的方法。

当时的长安街是青条石路面,为了防止马蹄打滑,给战马换上了新马掌。

马匹排粪怎么办?阅兵前减少饮水和食量,只给马喂一点鸡蛋,然后挂一个粪兜,问题解决。

阅兵时人潮如海,礼炮齐鸣,欢呼声震耳欲聋,战马虽然经历过枪林弹雨,但没见过这样的阵势,要进行适应性训练。骑兵请来大批群众敲锣打鼓,循环播放阅兵军乐,把炸药包连续点响,直到战马对这样的场景习以为常。

开国大典之所以选择在下午三点举行,是为了防备国民党空军的轰炸。空中编队的4架战斗机是带弹升空,两次通场受阅后,在空中直接转入战备值班。

地面部队则接到“死命令”。军乐队总指挥罗浪回忆,上级通知,一旦遇到空袭,所有在地面的军人必须保持原地不动,军乐队也不例外。

骑兵接到的命令是:遇到空袭,全体原地牵马卧倒。大家担心大群战马受惊乱窜,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对于骑兵来说,这个倒不是大问题,因为卧马射击是骑兵的基本功。

说到当年高强度的突击训练,米发没提流了多少汗,起早贪黑了多少天,只是淡淡地说:“就是集合起来,走齐了解散,再集合,再走,越走越齐。”他还做了形象的比喻:“马戏团的狗熊都让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何况马呢,马多聪明啊。”

米发当年的战友说,在甘南草原,米排长的马叫“狼马”,一听《骑兵进行曲》就原地踏步。

那么,这支受阅骑兵的骑术如何,米发的讲述令人大开眼界。

米发16岁参加革命,当时加入的是康保县县大队。坝上盛产良马,县大队就是骑兵。参加开国阅兵回来后,他被选入团马术集训队,队里是全团的骑兵尖子,除了强化训练乘马射击、乘马越障、镫里藏身、卧倒起立这些基本功,还要练马上直立、马上倒立、马上单杠等几十个高难度动作。其中有一项,要求人在马的后方一定距离,疾跑八步,伸手一搭飞身上马,叫做“八步赶乘”。

还有一种上马动作,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先把马鞍扔上马背,人随之上马,在控马跑动中再系肚带,一气呵成,非常利索,这都是能以最快速度进入战斗状态的骑乘技术。

1949年到1952年,米发先后参加了四次大阅兵。此后,他转战大西北。

蒙骑、察骑与绥骑

参加开国大典的这支骑兵,代表着全军近十万骑马挎刀的将士,他们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和现在的一些认知不同,解放战争结束后,骑兵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在发展壮大,并且承担了实现国土统一和社会和平的重大使命,这与我国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解放战争时期,军委给东北、华北和晋绥部队的作战文电中,经常出现蒙骑、察骑、绥骑的代号,这是解放军的三支骑兵主力,在华北经常联合作战。

蒙骑是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的代称,主要由蒙古族指战员组成,下辖五个骑兵师。1师、2师归东野指挥,参加了东北战场的重要战役战斗,如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和长春围困战。蒙骑11师和16师在平绥线作战,参加了平津战役。

抗美援朝开始后,蒙骑部队调出了大量军马,还有一部改为火箭炮兵入朝参战。蒙骑是一支骑射精熟、战斗英雄最多的骑兵劲旅。

绥骑是绥蒙军区骑兵旅(1949年改为骑兵第一师)的代称,前身可以追溯到陕甘红军骑兵大队,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的第一支骑兵。抗战时期发展为大青山骑兵支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是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骑兵部队,解放战争中长期转战在晋绥地区。

察骑是察北军分区三个骑兵团的代称,常年战斗在坝上草原,1949年组编为骑兵第三师,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正是米发所在的部队。

此外,第四野战军有两个骑兵师,第1师即著名的“朱德骑兵师”;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各有一个骑兵团,前身分别是被誉为“红色哥萨克”的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和新四军4师骑兵团;第一野战军在西北的各军都组建了一个骑兵团。

新中国成立后,骑兵部队进行了编制调整和移防,重点部署在大西北。

以米发所在的部队为例,1952年在张家口万全县,骑兵第一师(绥骑)和骑兵第三师(察骑),以及北上的第二野战军骑兵团,合编为新的骑兵第一师,随即开赴甘青川边地区,开始了艰苦的剿匪平叛作战。

当地雪峰连绵、草原辽阔,同时交通阻隔、气候恶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地方骑匪频繁作乱,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骑兵对骑兵是平息匪乱的主要军事手段。

正因如此,开国阅兵不是骑兵落幕前的最后辉煌,而是吹响了骑兵继续战斗的进军号。(未完待续)

据新华社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