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80%

人老了就会得白内障?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2024-06-08

沈丽君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主任医师

老年性白内障

看近比以前更清楚

晶状体

傍晚视力更好

商报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手绘 章丹丹

53岁的魏阿姨(化名)以前是名物理老师,本以为退了休的老年生活是拍拍照、旅旅游,来一场曾经幻想多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她突然发现,原本好好的眼睛,变得模糊不清,结果却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这下哪里都去不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医师沈丽君介绍,如果把人眼比做一台照相机,那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白内障即晶状体混浊,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模糊了。目前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的首要病因,我国60-89岁的中老年人患白内障的比例为80%,9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90%以上,甚至100%。另外中国盲人约有2000万人,超过50%是因为白内障引起来的,而且每年正以40-60万逐渐递增。

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

据悉,白内障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就是属于后天性白内障最常见的类型。老年性白内障又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人晶状体混沌且矫正视力差,属于晶状体的老化退行性变。而晶状体又是眼内的重要屈光组织,透明的晶状体是光线能聚焦在视网膜并清晰成像的关键。

“白内障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年龄、紫外线照射、营养不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眼部外伤、过量饮酒、吸烟、缩瞳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长期使用、性别、青光眼和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白内障发生的风险。”沈丽君说。

沈丽君表示,视力下降是白内障最常见的症状,这个与混浊的部位有密切关系,一般早期晶状体周边的混浊对视力影响较小,中央的混浊或者后极部或核部的混浊可比较早地影响视力。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视力反而不如弱光下。所以很多白内障患者会感觉到 白天视力不如傍晚视力好。

一部分核性白内障因为核部屈光指数增加,屈折力增强,产生核性近视,以至于有的老年人看近甚至于不需要老花镜。所以看近比以前更清楚,这也可能是发生白内障的一个信号。还有一些症状如单眼复视,眩光、视野缺损等这些在临床中都是常见的。

单焦or多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沈丽君指出,目前还没有药物能治愈白内障,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白内障手术要先摘除混浊的晶状体,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我们可以把人工晶状体理解为植入眼内取代自然晶状体的镜片,因此每一只眼睛都要进行测量,每一片准备植入的人工晶状体都需要进行度数计算。

而在人工晶状体的选择上也是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把人工晶状体分为单焦点和多焦点两大类。所谓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即只有一个焦点,不能同时清晰地看近和看远,术后只能提供良好的看近或者看远视力,如果需要同时获得清晰的视力,则只能配镜辅助。”沈丽君说。

为了克服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这个缺点,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运而生,可以让患者同时拥有清晰的远、中、近全程视力。尤其适用日常生活中阅读手机、使用计算机等中距离视力需求较多的患者,远距离墙上的钟、近距离的手机和中距离的电饭锅均可看清。另外连续视程的人工晶状体还可以模拟人眼的连续变焦,实现了三点聚集的同时患者可拥有全程视力。

总体而言,沈丽君表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来说,在手术前需要做详细的检查,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工晶状体,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为不同的晶状体适用于不同的症状,所以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于有散光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散光矫正人工晶状体;而日常用眼需要较大的患者,则可以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今年的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宣传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当前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患上白内障等眼部问题的人群也在大幅上涨。因此,沈丽君提醒,老年人日常要注意保护眼睛健康,外出时戴墨镜或偏光镜能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照射量。还有一些比如避免机体缺水,多饮水,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维生素C,避免过度视力疲劳,都可以对老年性白内障起到一定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