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CBD”成为风景说明了什么

■每日经济时评

2024-06-04

本报评论员 徐昕

初夏时节,风吹麦浪。这几天,杭州的一片麦田火爆出圈。田野是再常见不过的景物,可是这片麦田却很特别,因为在它的尽头,是风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高速铁路、城市CBD与金黄麦田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幅仿佛只有在小时候宣传画上才能见到的现代化图景。

这片名叫“世纪田园”的麦田位于杭州钱江世纪城亚运村东侧。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年,在钱塘江南岸看到这片麦田你一定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彼时这里就是农村,农民在围垦的基础上种植作物,发展乡镇企业。直到2003年9月,萧山区成立钱江世纪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钱江世纪城的开发建设才拉开序幕。二十多年里,这片土地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杭州市户籍人口642.78万人;生产总值刚刚突破两千亿大关,达2092亿元;农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81.4千公顷,产量100.27万吨。到了2023年年底,杭州市户籍人口为860.6万人,常住人口已达125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4.3万人,占84.2%,步入超大城市行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9亿元,是二十年前的十倍;农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粮食播种总面积93.3千公顷,总产量55.2万吨,虽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降低了,但农业效率更高了。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钱江世纪城拔地而起的这二十年,是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二十年,而城镇化,正是这片麦田成为风景火爆出圈的底色。

如果只是一片普通的麦田,大家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感触,正因为这片麦田紧邻“全球总部集聚地”,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唤醒人们别样的乡愁。即便像笔者这样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看到这样的风景也感动不已——这其中不仅有对田园风光的向往,更有一种丰收带来的安全感和踏实感。

眼下正是“三夏”大忙时节,从南到北,中国大地一派繁忙景象。杭州虽然不是小麦主产区,但是这段时间看电视新闻,麦收作业每天都在向北方推进,火热的丰收场景让人心潮澎湃。这几年每到六月,笔者都会带孩子去华北平原上看麦收,实地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大型收割机在金黄色的麦田里忙碌,这是这个季节最美的田园风光。

钱江世纪城旁的这片麦田,让久居高楼的人不必远离城市,也有机会同步了解农业生产的进度,真实感受夏收的含义。有人说它是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但笔者觉得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它更是在提醒我们:无论城市如何扩张、经济如何发展,都不要忘记民以食为天,农业始终是头等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始终记得,在城市生活之外还有农业农村和农民,那是我们餐桌上食物的来源,那里有一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提升4万亩;全市粮食复种面积138.5万亩;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所以,风吹麦浪的CBD,不仅仅只是一处网红打卡地,更是现代农业实实在在的组成部分。

“麦田CBD”,是这座城市一二三产业和谐发展的真实写照。这样的风景,不仅应该红,也值得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