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偷油”偷掉社会信任感

■每日经济时评

2024-05-28

本报评论员 徐昕

5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报道了“加油站里的‘猫腻’”:调查发现,一些加油站暗地里采取非法手段“偷油”,让车主在不知不觉中蒙受经济损失。加油站“偷油”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家加油站利用电脑作弊软件,任意设置参数,每加出100升油短缺1.23升,远超国家标准;重庆一家加油站篡改加油机计量芯片,人为操控调整误差,可使油量误差高达20%;陕西商洛市一家加油站用92号汽油冒充95号汽油,侵害消费者利益。

作为车主,每次给车加油时笔者总会忍不住脑补这些问题:这个加油站的油表准不准?他们会不会把92号汽油跟95号汽油搞混?刚跳表工作人员就把油枪收起来了,管子里的油是不是没加进车里……现在看来,这样的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从全国各地这几家加油站“娴熟”的“偷油”技巧来看,短斤缺两的问题可能并非个案。

这让笔者想起了另一件事。前几天笔者住的小区贴出通知,燃气公司将免费上门给住户更换智能燃气表。换上新表后可以在网上购气,比以前大大方便,对居民来说肯定是件好事。可是业主群里却出现了一些疑虑,很多人对更换新表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前不久四川成都市发生了居民反映换新表后燃气费异常的问题,后经当地多部门联合调查核实,燃气企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调查确认多收取的燃气费,责成燃气企业全额退款。

其实如果仔细读一下当地有关部门的通报就会发现,虽然燃气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并未发现燃气表计量和质量、燃气质量、通过远程操控改变燃气表计量等问题。尽管如此,这一事件还是对市民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伤害,而这种伤害甚至波及了其他城市。

由此可见,一座加油站“偷油”,可能会偷走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信任感。甚至连国家出资更换智能燃气表这样的好事,也会因为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而损伤了公众的获得感。

加油站和燃气公司是比较特殊的企业,它们关系民生,但因为技术原因,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便发生短斤缺两的行为,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消费者一般很难察觉,就算察觉了,取证也是一个难题。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类企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要自证清白也不是件易事。比如有消费者认为,每天同样的上下班路程,这个月的油费比上个月要多,会不会是加油站的问题?同样是做一家四口的饭菜,旧燃气表显示的用气量要比新燃气表少,是不是新燃气表走字太快?这样的猜疑一旦产生,要想化解就需要花很大力气,这个时候公众唯一能信任的,就只有监管部门了。

而监管部门不应该只满足于做问题的调停者,更应该是问题的防范者。试想一下,如果监管到位的话,只有一根输油管道却能加出92号95号两种汽油的加油站,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开业的。监管不留死角,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守法企业的保护,是对社会信任感最大的贡献。

当然,要解决监管问题,技术革新也很重要。随着计量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可视化,要想作弊而不留下痕迹会越来越难,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被不断打破。唯有越来越公开透明的计量、计费,才能从根本上打消用户的顾虑,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信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