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出中国人第一桶汽油,创下多项“共和国第一”

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的陈俊武

2024-05-05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多家官方媒体5月2日报道,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1日17时47分在河南洛阳逝世,享年97岁。

●他的成就,处在鼎级

19岁翩翩少年埋下石油报国种子

陈俊武在北京大学读大二那年,学校组织化工系学生参观日本人在辽宁抚顺的化工厂。

站在当时世界仍算相当先进的人造油设备前,他被深深震撼了——原来,德国、日本两个贫油国家,就是用这种煤炭炼油的办法,让飞机坦克横行世界。

从此,那位19岁的翩翩少年心灵深处,便埋下了石油报国的种子。北大一毕业,陈俊武就去了东北苦寒之地抚顺,进入日本人废弃的人造石油厂工作。

等李四光找到大庆油田之后,他发现黏稠的大庆原油很难高效提炼国家急需的汽油、煤油、柴油,便开始攻关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

催化裂化是炼油厂最重要的二次加工手段之一,催化裂化装置也是炼油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他炼出中国人的第一桶汽油

我国70%的汽油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这项原油适应性广、成本低、产品市场接受度高的石化行业主流工艺技术的奠基人正是陈俊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靠背着煤气包满街跑的北京公交车激发石油工人王进喜喊出“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身为科研人员的陈俊武却说,“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却仍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

随后,国家决定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在攻关中,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国内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仅用4年时间,国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便成功投产。

新中国第一次产出了自己的汽油,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他又主持完成了同轴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将炼油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成为世界瞩目的催化裂化强国。

从煤化工到碳减排

20世纪90年代,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默默地关注起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他联合10多位院士和专家,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煤制烯烃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1997年,陈俊武敏锐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等人开发的DMTO技术就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不仅成功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令人叹服的是,他在2011年发表的成果,与三年后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中美共同发布的中国碳排放数据十分吻合。

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共和国第一”

陈俊武曾带领团队创造了炼油化工技术领域的多项“共和国第一”。

1978年,由陈俊武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行成功,第一套120万吨/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1982年,按照陈俊武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

1985年,由陈俊武担任“六五”攻关课题组组长、指导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该技术于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陈俊武负责设计的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该技术于1994年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

●他的人品,也在鼎级

他很“小气”又很大方

在这个行业大家都知道,“催化一响,黄金万两”,但是,陈俊武的行为做派完全不像这个行业的人。

80岁高龄出差还坐硬卧的上铺,为了节约公家钱不肯吃火车餐。

到外地出差,常常会为省点坐出租车和住宾馆的钱而计较。

90多岁高龄的陈俊武每天都会准时来办公室,收看邮件、研究课题、指导项目,风雨无阻。

陈俊武严于律己,在住房、公务待遇等方面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谢绝了一些正常的福利待遇,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

所在公司机关搬迁至广州,组织给他提供了一套住房,也被他婉言谢绝。

陈俊武把生活过得朴素简单,他谢绝了配秘书、配专车的专家待遇,坚持步行上班20余年。

陈俊武的家人讲了一件往事。他在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脚踝,当时疼得脸色发白、冷汗直流,坐在马路边。附近就有电话,只要他打电话说一声,单位马上就会派车去接他,但是他仍努力站起来,一瘸一拐走到公交车站。

陈俊武对自己特别“小气”,但对他人又异常大方。

他曾把自己应得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郊县优秀民办教师,奖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还默默资助洛阳市新安县一名贫困生上大学,直到大学毕业。2016年3月,陈俊武又将在郑州大学6年兼职所得20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奖励优秀青年学子。

培养人才呕心沥血,申报成果常划掉自己名字

1992年1月,离开企业领导岗位的陈俊武,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

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先创办了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后来在此基础上,陈俊武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所在企业装置情况各异,审阅内容很少雷同,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一对一地审阅批改作业。有时,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员作业还要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凡是经历“大作业”磨炼的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

他满怀对科技队伍建设的强烈责任感,悉心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他提出采用“学分制”进行继续工程教育,勉励青年人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练好内功。他呼吁老专家们都要带“徒弟”,培养业务尖子,以形成“尖刀队形”。

同事们常常称陈俊武为“身边一盏明亮的灯”、在生活中“当隐姓埋名人”。每每申报经他指导的技术成果时,陈俊武经常会划掉自己的名字。

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上报材料时,他主动提出不报自己,而把课题组另一位同志纳入获奖名单。

2019年10月7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新闻网、政事儿、上海电视台新闻坊、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