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在世界航空强国面前挺起脊梁

他们拿命试飞

2024-04-13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歼击轰炸机开始崭露头角,其他国家也陆续开始歼击轰炸机的研制。从1978年到1988年,以陈一坚为首的设计团队用了十年时间,换来了原型机的横空出世,飞机最终被命名为歼轰-7。

1988年12月14日,歼轰-7首次亮相阎良机场,试飞团团长黄炳新执行首飞任务。

一阵轰鸣,歼轰-7一跃升空。

按照既定计划,飞机要爬升至1000米高度后转向平飞。黄炳新凭借稳定的心理素质把飞机飞回机场,谁知刚一落地,意外出现了。

试飞英雄黄炳新回忆:一落地,飞机就像散架一样,剧烈振动,座舱的仪表盘被震掉了。

时任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说,经过研究,发现阻尼器在某一种状态下阻尼不够,阻尼值偏低,(阻尼)一偏小,飞机马上就摆(振动)起来了。

1992年8月初,黄炳新驾驶飞机再次升空。在尝试从亚音速加速到超音速状态时,飞机出现了强烈的振动。

航空系统组织多名专家对振动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在地面反复试验,类似的振动始终没有出现。

几天后的8月19日,黄炳新和领航员杨步进执行排故试飞任务。剧烈振动再次出现,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击穿了两人早有的心理防线。

试飞英雄黄炳新回忆:“马赫数飞到1.13的时候,我听到咚咚(声)很响,两声响声,当时吓了我一跳,但是没有振动了。我看飞机偏转了,蹬舵,它不起作用,我判断这个方向舵肯定是飞掉了。”

方向舵是安装在飞机垂尾上负责控制方向的装置,没有了方向舵的飞机,保持航向会变得异常困难。

经过若干次的飘摆,黄炳新依靠精湛的技术把飞机调整到平衡姿态,降落在跑道上。这在国际试飞史中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专家冯北前表示,经过分析试飞数据,最终确认这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面嗡鸣现象,后来在尾部做了一些局部更改和设计,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经历1700多架次试飞的歼轰-7,把各种问题都得以充分暴露和解决,最终完成定型并装备部队。

在试飞歼轰-7之际,另一项任务也在同时期展开。为了解决军机长途奔袭能力弱的问题,1988年8月,经中央军委指示,空中加油工程立项。

1991年11月24日,加油机、受油机以及指挥兼伴飞的三架飞机从阎良机场直冲蓝天,进行首次空中对接试飞。

常庆贤驾驶歼-8D缓缓地靠近轰油-6,准备把受油头插进加油伞套中,但他尝试了五次都失败了。他准备进行第六次尝试时,意外发生了:歼-8D一下子就卷入尾流砸向轰油-6。

千钧一发之际,特级试飞员常庆贤果断处置,歼-8D从加油机的腋下疾速脱离,这才避免了相撞的命运。

常庆贤说:“我的指导思想就是保证飞机安全,并不是保证我自己的安全。当时加油机就一架,受油机就一架,万一空中出事,将影响整个中国空中加油工程的进度。”

1991年12月23日,常庆贤驾驶的歼-8D伸出加油探管,“咔嚓”一声成功对接。空中加油工程首次对接加油试飞成功,中国不能空中加油的时代宣告结束。

65年来,中国试飞人以拼搏的精神和无畏的姿态,让中国在世界航空强国面前挺起了脊梁!

据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