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胡建国
被暂停的造车计划
2023年年底,比亚迪全球汽车销量突破300万辆,一举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引来国内外的诸多关注。正当我们为比亚迪欢欣鼓舞的时候,欧美车企却反其道而行之,引人深思。
先是苹果公司宣称全面停止造车计划,从2014年就启动的“泰坦”自动驾驶项目至此结束。据悉,该项目旨在打造一款具有颠覆性的电动汽车,以与特斯拉等行业巨头竞争。但由于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和高投入,苹果汽车只能中途夭折。
无独有偶,宝马奔驰奥迪三大欧洲车企也宣布放弃“全电计划”,重新聚焦燃油车。去年12月,奥迪官方对外宣布,将放缓推出电动车的步伐,短期内会继续推广内燃机、插电混动汽车,避免在产品切换时,由于销售增速放缓,给工厂和经销商带来负担。今年2月奔驰在年度财报发布会上宣布,不再坚持2030年全电动化计划,同时保证继续改进其燃油车;宝马、丰田称电车仅为过渡,氢能才是未来;福特推迟了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产能扩张计划;通用放弃了原定2024年年中生产40万辆电车的目标。
欧美车企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政策转变,关键还是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维护盈利水平的多重考量。这些豪华车企油车依旧是销量的绝对主力,有着稳定的利润贡献,但电车业务需要持续投入,为了改善盈利的考量,才会放缓电动化的进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欧美车企彻底放弃了电动化转型。还是有很多巨头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的形式。包括大众和小鹏的合作、Stellantis和零跑的合作,也包括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建电池工厂等。
在我们一直认为新能源车将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欧美国家却选择激流而退,也让我们开始反思。目前众多车企一直处于亏损的边缘,我们还义无反顾地坚持,这条路到底会不会是歧路,亟待着更多的事例来验证。
主导权在自己手里
是歧路还是出路,其实在我国新能源电动车发展的过程中,是有据可查的。除了特斯拉,欧美车企鸣金收兵,主要还是其在电动车领域和我们国内车企有着不小的差距。
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已经掌握了如何高效、低成本地生产新能源电动车电池,但这对于大多数欧美企业而言仍然是遥不可及的难题。福特汽车甚至选择从我国引进电池技术布局新能源电动车,作为百年车企,这样的转变放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因为欧美国家配套的产业链是生产燃油车的产业链,再重新打造电动汽车生产产业链显然已经有点措手不及了,只能采取引进或者合作技术的模式。
角色的互换,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国内车企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还是大有可为,这条看似艰难的路,能够看到希望。越来越多的国内新能源车企已走出国门,在国外大放异彩。在欧洲,以比亚迪、MG为代表的车企,已经高举高打,收获了不俗的表现。长城和比亚迪甚至还在国外建厂,扩大自身的销量和国际影响力。新势力品牌蔚来和小鹏在海外的销售和出口都占有一席之地。
不难看出,在电动车领域,国内车企还是牢牢占据着主导权,和欧美车企当年盘踞着燃油车市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背后与国内完善的产业链,电池成本和政策扶持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下,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以及充电设施、智能网联等周边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不断降低的电池成本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在完善供应链配套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补贴及免购置税政策,也为新能源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新能源的本意是为了绕开传统造车专利壁垒和封锁线,实现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虽然新能源车汽车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国内外良好的势头,让参与者看到前方的出路。当然,车企在电动化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压力,永无止境的电动化转型也并不现实,从技术路线来看,未来还是应该以纯燃油车、混合动力、电动车为综合体系的发展路线。
因此,路在前方,我们应看清方向,同时更加脚踏实地,要对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汽车行业有所敬畏。
请图片作者联系本报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