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特别报道巅峰对决

自救还是自戕

2024-04-12

商报记者 叶晓珺

合资品牌的窘态

面对气势汹汹的新势力品牌,作为曾经的扛把子,国内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还是遭遇了不小的挑战。过去十年中,国内合资品牌、传统品牌车企在燃油车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合资品牌的地位有了动摇。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有多辉煌,在新能源时代就有多心寒。

曾经大家熟悉的日系品牌本田、丰田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对电动化转型并不是持有特别积极的态度,这两年的销量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最后只能依靠价格战苦苦挣扎。而与电动化无缘的马自达,更是成为了边缘品牌,2023年累计销量不足10万辆,尽显颓势。

巅峰时刻,上汽通用销量曾突破200万辆,成为了里程碑的时刻。不过好景不长,受电动化转型缓慢拖累,销量逐年递减,2023年上汽通用销量仅仅是刚爬上百万辆,前后销量对比,可见新势力等品牌对传统车展的影响有多深远。

在大趋势下,电动化转型肯定是必选项,并不是这些传统合资品牌不愿意转型,只不过船大掉头难。按照惯例,传统车企往往是先斥巨资打造平台,然后再根据计划推出车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搭台子再唱戏。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则没有这方面的顾忌,它们成立的目的就是用极为快速的特种作战策略完成定点爆破,先打造爆款车型,快速点燃市场,用爆款打响品牌,用品牌反哺车型,实现滚动开发。

两种截然相反的市场打法,逼得传统品牌无力反击,即便是狭路相逢要取胜,唯独只能以降价求销量。以上汽大众的ID系列为例,ID.3几乎以割肉的价格才完成订单破万的成绩,这与一些新兴品牌的每月销量相比,还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除了本身技术因素,同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入局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之外,这些合资品牌或还面临着制度环境上的合法性挑战。正是诸多难题的叠加,使得曾经在中国市场以技术换市场的它们,在面对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来袭之时,产生了空前的战略转型压力。

国产品牌的崛起

与传统合资品牌的窘态相比,以比亚迪、吉利、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却杀出包围圈,有了与新势力品牌一较高下的资本。

首先,这些国内车企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更强大的资金储备,这能帮助车企应对日趋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包括产品迭代和价格战。同时,这些车企均有完善的产业链优势,能够迅速落地产品。通过架构化造车,一个平台即可打造多个品牌,快速扩张产品阵容,且产品迭代能力更强。

吉利旗下同时拥有领克、几何、银河、极氪等多个独立品牌,低中高端市场均有涉猎。特别是以极氪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目前可以与“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扳手腕。比亚迪则左手海洋和王朝系列,右手仰望、腾势、方程豹,全方位引领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东风汽车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开始向高端新能源市场进军,主打越野的猛士、面向高端家用的岚图。

正是依靠多年的积累和迅速地转型,国产自主品牌才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车62.63万辆,同比增长13.44%,在榜单中遥遥领先。吉利累计销售47.57万辆,同比增长49.4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41万辆,同比增长142.97%。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一季度新能源销量达12.88万辆,同比增长超52%。奇瑞集团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万辆,同比增长124.3%。东风汽车也表示,2024年将坚定加码新能源,将向新能源车年销100万辆目标发起冲锋。

不难看出,国产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崛起也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电动车智能化固然重要,但车子本身最大的属性是品质、安全和服务,这些就是传统车企最拿手的,这也是为何传统车企的市场业绩开始追赶新势力品牌的原因所在。

诚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的那样,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造新能源车各有优势,但未来还是传统车企会走强。资金、技术、研发、渠道等这些优势,短时间内是新势力无法比拟的。

请图片作者联系本报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