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新”记

——探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杭州路径”

2024-04-11

天目山实验室周苗和团队成员

白马湖实验室“国产首套吨级规模氢液化系统”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商报记者 姚含烨

在外太空、核能等特殊应用场景的辐照环境下,功能材料的电磁参数会发生变化,严重时可能使电子元器件完全失效。为保证电子设备在特定辐照环境下正常工作,必须对材料的辐照效应及器件加固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做实验非常困难,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研究周期也很长。眼下,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就能查看极端条件对材料或器件的影响……由天目山实验室周苗教授团队研发的I2DM新材料辐照效应模拟软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可以预测和验证新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作前瞻性分析。”天目山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周苗说。

4月9日,杭州市科技局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赴多地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杭州路径”。

向“新”攀登 瞄准原始创新动力

在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为牵引的进程中,杭州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速探索举国体制杭州路径。这背后离不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撑,其中浙江十大省实验室是重要力量。

位于余杭区瓶窑镇的天目山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航空浙江省实验室,下设绿色民机智能设计中心、绿色民用航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中心、高性能航空材料与先进制造中心、智能飞行管理与机载能量综合中心等研究中心。据介绍,该实验室依托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打造航空科技国家战略力量、支撑引领浙江省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全球航空领域的创新源头和人才高地。

在天目山实验室的展厅中陈列着一系列科技成果,如通过锁止结构实现空中分离的模块化微型矢量双旋翼无人机、分离状态可实现陆空协同作业的陆空两栖智能无人机系统、具有优良铸造流动性和抗热裂性能的高强耐热铸造铝合金……周苗表示,“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原始创新。”这与他所从事的“凝聚态物理”领域十分契合,“凝聚态物理研究对象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内部原子的微观行为。”也是基于这个研究方向,周苗开发了航空新材料辐照效应的计算模拟软件。

此外,依托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周苗和团队在瓶窑镇落地了一家研发微电流计的企业。据了解,周苗团队研发的微电流计具有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的特点,可检测到飞安级(10-15安培)的电流。“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精密检测都可以转化为电流形式,因此微电流计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比如可以用于航空排放的污染物检测。”

周苗介绍,“飞安级别的微电流计此前主要由欧美国家垄断,单台价格可达几万欧元或美元,但我们研发的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可以在成本上做到国外产品的二十分之一。”

可以想见,这些来自航空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为杭州加快形成航空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创“新”增效 攻克“卡脖子”难题

而在另一家省级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裂变也在持续上演。据了解,白马湖实验室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是浙江省唯一一家由省属国企领办、联合高校共建的能源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

白马湖实验室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团队负责人祁志福告诉记者,“我们非常重视原创性技术开发,积极开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我们的技术研究都是围绕产业需求展开的,紧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衔接方面比较顺利。”

以高承压宽流道自洁板式换热器为例,祁志福介绍说,“这款板式换热器有别于传统的管式换热器,有效解决了燃煤锅炉低温烟气换热器磨损、腐蚀、堵塞、泄漏等行业难题,已推广至玻璃窑炉余热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白马湖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国产首套吨级规模氢液化系统”实现了包含核心零部件在内的系统全面国产化,打破了氦膨胀制冷氢液化技术被国外垄断的现状。据介绍,后续该套国产氢液化系统将助力白马湖长兴氢能基地建成国内民用领域首个液氢技术为核心的氢能装备试验检测平台,为我国尤其是华东地区液氢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提供保障,推进民用液氢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

“首台套”产品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灵魂和动力。这在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强科技”)的发展历程中得以印证:2008年,其推出国内首台全电脑横机控制系统,打破国外垄断;2019年,其推出国内首台智跑式全成型电脑横机控制系统,将布片式加工模式变成一线成型,省去了后道缝合工序,可大幅减少用工需求和生产时间。

恒强科技行政部经理王妍表示,“传统的手摇横机依靠人工推拉,效率很低,智跑式全成型电脑横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将效率提升8倍左右,还能实现更多复杂花型的编织,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验“新”证质 加速成果落地转化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除了从原始创新上打通“从0到1”的“最初一公里”,还需要找到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的对接“关口”,突破“从1到N”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杭州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的运营支撑,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简称“杭转中心”)于2022年10月成立。今年3月,杭州市科技局、杭转中心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成果转化领域大模型——“智者大模型1.0”,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此次,记者通过“智者大模型1.0”看到,其目前已完成1万余家企业需求画像,帮助对接600多项科技成果。据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副总经理王宏坤介绍,“智者大模型1.0”的主要功能有企业智能画像、成果智能化评价、供需智能化匹配等。其中,“企业智能画像”利用大模型对企业发展情况、产业链情况、研发情况、转化情况等进行综合画像,实时分析挖掘企业潜在技术需求;“成果智能化评价”是利用大模型对成果进行多维度实时画像,挖掘相关知识产权、论文期刊、专家学者及在研机构等核心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智能研判高质量成果所在。“供需智能化匹配”通过大模型将企业智能画像与成果智能化评价结果进行智能匹配,实时生成成果(需求)推荐报告。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概念验证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杭州已陆续建起30个概念验证中心,助力原始创新不断从“书架”走向“货架”。比如,白马湖实验室创建有低碳节能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祁志福表示,“概念验证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步骤,为创新成果和市场化之间搭建起桥梁,研发单位可以进入我们的概念技术中心,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估,验证早期成果的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天目山实验室“智慧通航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于前不久正式揭牌,面向国内低空经济领域优秀项目团队开展专业科技孵化服务以及专项概念验证资金支持。天目山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叶慧红表示,“在瓶窑镇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天目山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瓶窑)’,目前首批入驻企业已完成签约。”